上一章咱们讲到李密占据金墉城,距入主洛阳城号令天下近在咫尺,离他的皇帝梦仅有一步之遥。
长安城内,大丞相府武德殿内,气氛凝重。
李渊在长安城中的大丞相府办公地点是武德殿。武德殿不仅是李渊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唐朝初期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唐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唐王李渊坐在府堂正中,谋臣、将官们分坐两旁,他们正在探讨李密窥取东都之事。
裴寂上前一步,恭敬地奏道:“唐王,那李密如今势大,若真让他攻入洛阳,必将成陛下逐鹿天下的大患。洛阳乃天下之中,城郭坚固,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得之可挟天子以令诸侯,此等良机李密不会放过。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啊。”
李渊微微点头,手轻敲着王座的扶手,缓缓道:“本王亦有此担忧,可派谁去为好?这李密军力强盛,若派军不利,恐怕适得其反。”
一旁的李世民上前,眼神坚定而炽热:“父王,儿臣愿往。李密虽兵锋锐利,但儿臣得知翟让被他所害之后,瓦岗军内部已军心不稳,将士之间更是貌合神离。且洛阳城内隋兵虽困,但亦不会坐以待毙,儿臣愿与大哥李建成带兵前去,定能破敌。”
李建成看着弟弟,也赶忙说道:“父王,二弟说得对。我二人领兵出战,相互配合,必能阻止李密攻入东都。儿臣在军中亦有诸多经验,此次定不辱使命。”
李渊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心中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他们如此积极进取、忠心耿耿,担忧的是战场无情,万一有失……但他知道,此事不容犹豫。
“本王亦知你们的决心,但你等也要小心。李密的瓦岗军也不是等闲之辈,你们出兵之后,要以保存实力为上,不可恋战。洛阳之地,我们不可轻易让与他人,但也不必强攻,只需能拖住李密的脚步便是大功一件。”
李建成、李世民朗声道:“父王放心,儿臣明白。我们唐军前去,定能让李密首尾不能相顾。”
李渊微微颔首,目光中多了一丝赞许:“本王给你们拨调十万精兵,你们可要小心应对。目前各方势力盘踞,周边局势瞬息万变,一切小心为上。”
公元618年正月十七日,李建成被封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李世民作为副将,率领十万(一说七万)兵马向东掠地,伺机夺取洛阳。
李渊此时做出派兵救援洛阳的战略考量,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首先从战略意图方面来讲,李渊刚占据长安才两个多月,新政权根基尚未稳固,派遣军队以救援洛阳为名,实际上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关中的统治地位,并试图在天下大势中占据有利位置。
另外的目的也很明确,是为了防止李密占据洛阳。李密若成功攻占洛阳,将成为李渊统一天下的重大威胁。因此,李渊希望通过救援行动,阻止李密进一步扩张势力。
从军事力量方面讲,此次唐军出征,间接的给洛阳的隋军“打气”鼓劲儿。毕竟唐王李渊扶持的皇帝也是隋朝朝廷的后代,李渊尚未自立门户,严格来讲唐军暂时还是隋朝的军队,唐军“救援东都”的口号喊响之后,确实延缓了李密的进攻洛阳的时间,洛阳方面也暗存侥幸之心,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洛阳守军的士气。
唐军出征后,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战斗,李建成、李世民两人率领的大军成功牵制了李密的部队,使其无法全力攻打洛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洛阳的安全。
从政治方面来看,此时唐军的军事行动,再次展示了李渊的仁德形象,以救援为名出兵,符合儒家倡导的仁德之举,展现出“李渊忠于国家的情怀”,有助于提升李渊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为后续的统一战争赢得更多支持。
另外,唐军出征后,按照李渊的指导思想,一直避免与李密产生大规模正面冲突,李渊并未与李密彻底决裂,双方仍处于表面上的盟友关系,这为李渊后续的军事行动留下了回旋余地。
总的说来,李渊的军队在救援过程中成功牵制了李密的进攻,使洛阳守军得以喘息,暂时缓解了洛阳的危机。由于李渊军队的介入,李密的进攻步伐被迫放缓,无法迅速攻占洛阳,这为其他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通过此次救援行动,李渊进一步巩固了在关中的统治地位,而且将其军事部署植入中原,为后续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又再次间接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各路反王在这段时间内相互争斗,消耗了大量实力,从军力来说,为李渊最终统一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月底,在隋朝局势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各地叛乱频仍,东都洛阳就像一只被群狼围困的绵羊,陷入各方势力包围之中,其中粮食匮乏成为极为严峻的问题。
隋朝太府卿元文都等官员为稳定东都局势,想出了一个荒唐的应对之策,正如现今社会一些所谓的专家,不经过调研,未经科学论证,坐在办公室里脑瓜子一转,便提出一个损人不利己的主意。
他们决定招募那些愿意坚守城池且能够自行解决温饱、不吃公家粮食供应的人,并且给予这些人散官二品的优厚待遇。前文我们介绍过,散官二品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虽无实际职掌权责,但代表着很高的地位与荣耀。
这种举措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通过给予优厚待遇激励民众参与到守城的行动中来,以增强东都的防御力量,抵御可能到来的敌军攻击;另一方面,也是在艰难局势下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动员民众自救。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主观问题,能自行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必定不会是那些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这一举措果然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
许多商人受到利益的驱使,他们拿着象牙前来朝廷。在古代,象牙是一种珍贵的物品,这些商人拿出象牙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可能是为了表示对朝廷这种积极守城政策的支持,希望能够借此与朝廷建立良好关系;有的则是妄图通过与官员的交往,在东都的局势中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比如在物资调配、商业特许等方面得到特殊待遇。
由于利益诱惑巨大,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前来朝见献象牙等贵重物品的商人多得数不过来。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东都局势下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一方面是官方为挽救局势危机,仓皇失措间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努力与权衡,另一方面是民间势力基于自身利益的应对与角逐。
总之,元文都等庸官专家们采取的这个方案,不但未起到一点作用,反而让百姓们嗤之以鼻,丧失民心。
时间很快到了二月份,李渊结合部将谋士的建议,考虑到南方地区仍然存在着隋朝的一些势力控制区域以及地方割据势力。尤其是南阳、安陆、荆州和襄州等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南阳位于中原与江汉平原的连接处,是控制长江流域与中原地区交通往来的关键节点。古南阳与今日南阳市地理位置变化不大,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属于南阳盆地。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