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在去年十二月的战役中惨败于李密之手,然而,杨侗出于种种考虑,并未对他有所责怪,反而慷慨地为他补充了七万兵力。这一举动无疑给了王世充东山再起的机会,也让他对未来的战局充满了期待。
成功获取东都的增派的兵力之后,王世充复仇之心愈发膨胀。他站在战略地图之前,紧紧盯着李密瓦岗军的所在地。正月的阳光洒落在中原的大地上,却没有一丝温暖与生机,四处弥漫着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饿殍遍地。
此时洛口仓在李密手中犹如一颗关键的棋子。洛口仓地势险要,且储备着大量的粮草物资,是各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如果能够成功攻打下来,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粮草之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李密的势力。
王世充转身面对将领们,声音洪亮,充满决心地说道:“诸位,如今我等得了东都之兵,兵力雄厚,此乃天赐良机。李密就在洛北,我们此次必须将其彻底击败,才能保证东都洛阳政权的安稳。”
将领们个个表情严肃,他们都知道与李密战争的重要性。只有击败李密,才能彰显他们的实力,才能在这乱世之中赢得一席之地。
王世充站在地图前,用手中的剑指着各个地点,阐述着自己的作战计划:“我们要兵分三路,左路绕到洛口仓的侧翼,佯装攻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中路为主力部队,正面进攻,要以强大的气势冲破他们的防线。右路则迅速迂回,截断他们的援军之后路。”
王世充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第二日,一切准备就绪,王世充率领大军从河阳浩浩荡荡地向着洛口仓进发。
前文我们讲过,河阳位于黄河南岸,而洛口仓位于黄河北岸,即今天巩义市东北15公里的河洛镇七里铺村东原上。
洛口仓在河阳的东北方向,两地相距约100公里。通过大运河相连,共同构成了当时重要的粮食运输和储存网络。洛口仓的兴建与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密切相关。隋朝时期,为了加强东都洛阳的粮食储备和运输,洛口仓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粮仓之一,起到了枢纽的作用。它不仅满足了洛阳的粮食需求,还是向长安、东北输送粮食的重要中转站。
终于,隋朝大军到达了黄河南,王世充命令大军立即攻打李密派驻在这里的守军。王世充身先士卒,率领着将士们冲锋陷阵,与李密的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
由于王世充此次出征得到了七万军力增持,人数众多,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隋军直接碾压了驻守在这里的瓦岗军。瓦岗军大败而退。
战后,王世充命令军队在巩县北驻扎下来。
巩县是今巩义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临黄河,南依嵩山,东接荥阳市,西连偃师市。巩义地处黄河与洛河的交汇处,黄河在巩义市北部流过,伊洛河则在市西部入境,向东流经巩义市后汇入黄河。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巩县,治所设在站街老城,隶属河南郡。隋大业元年(605年),县治移至洛口,这一变动反映了当时巩县地区重要性的提升。隋朝时期,巩义是洛口粮仓的所在地。
王世充带领军队从河阳攻打洛口仓,需要渡过黄河,黄河在这一区域水流较为湍急,河面宽阔,是天然的军事防御屏障。李密占据洛口仓后,凭借黄河的天险可以有效地抵御来自南岸的进攻。对于王世充来说,要想攻打洛口仓就必须克服黄河这一障碍。
在古代战争中,控制河流渡口或者能够顺利渡河作战的一方往往具有战略上的优势。如果王世充能够成功渡河并架设浮桥,就可以保障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投入战斗,同时也切断了李密军队可能的退路或者增援路线。
架设浮桥是一种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渡河作战方式。浮桥可以利用船只或者其他漂浮物连接起来,形成临时的通道,让士兵、马匹和攻城器械能够顺利通过黄河。
对于王世充的大军来说,由于人数众多,使用船只逐次渡河效率低下且容易受到水流和敌军攻击,浮桥则可以一次性让更多的部队快速到达北岸作战。
在古代战争中,能够架设浮桥也是一种向敌军展示己方决心和技术能力的方式。这有助于稳定己方军心,让士兵们相信他们有能力突破黄河天险去攻打敌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威慑李密的军队。
于是,王世充召集众将领来到军帐,他对着手下将领们说道:“诸位,我们现在要渡洛水进攻李密。你们各军组织兵力建造浮桥,谁的桥先建成,谁就率先进攻李密,这样必能打李密个措手不及。”
众将领领命而去。
隋军士兵们当日便开始连夜建造浮桥。人多果真力量大,数万士兵很快开始忙碌起来,砍伐树木、打造部件、拼接桥板,喊叫声、敲打声交织在一起。洛水之上,一艘艘简易却坚固的浮桥逐渐成型。
隋将虎贲郎将王辩负责建造的一座浮桥率先完工。他兴奋地对身旁的士兵喊道:“兄弟们,我们的桥已建好,如今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随我冲啊!”
说罢,他一马当先地踏上浮桥,率领士兵们向李密的营地冲去。
当王辩的军队冲到李密的外栅(军营周围的木栅栏,作为防御工事)后,很快就突破了外栅。此时,李密的营中一片惊惶。李密的士兵们原本以为王世充的军队会按部就班地进攻,没想到这么快就突破了外层的防御,瓦岗军外城的士兵们的脸上都带着惊恐之色,慌忙准备应战,仿佛一场风暴即将席卷整个营地,眼看就要溃败。
然而,此时的王世充却并不知晓前军的真实情况。他在后面的营帐里等待着各路军队的全面进军信号,他已经忘记了自己前面提出的“谁先架好浮桥,谁先行进攻”的命令。
此刻当他觉察到有些军队已经开始行动之后,便下令鸣角收众,准备集结之后,再组织进攻。
那号角声在战场上回荡,士兵们听到收兵号角声,开始向回撤退,想要按照指令集结。
李密在城墙上看到王世充的士兵突然开始后撤,心中一动,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他对身边的瓦岗军将领命令道道:“王世充这是要退兵,此时不击,更待何时。传我命令,挑选所有的敢死士,跟我冲上去,今天一定要把王世充打得落花流水。”
李密挑选的数千敢死士们个个视死如归,他们迅速集结在李密的身边。李密目光坚定地对他们说:“兄弟们,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一个胜利的机会,而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时刻。今天我们如果能消灭王世充,拿下东都洛阳就如探囊取物,随我冲啊!”
李密率领着敢死士们如离弦之箭,朝着王世充的军队冲了过去。王世充的士兵们正在后撤,突然遭遇这样的攻击,顿时乱了阵脚。他们慌不择路地朝着浮桥方向奔逃。
浮桥上顿时拥挤不堪,士兵们推搡着、呼喊着想要过桥。可是浮桥的承载能力有限,很多人在拥挤中被推下桥,掉进冰冷的洛水中。那洛水仿佛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巨兽,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落水者。仅仅在这一场混乱之中,争桥溺死的士兵就达万余人。
王辩也在混乱中被李密的军队包围,最终壮烈战死。王世充的军队全面溃败,他自己仅带着少数亲信狼狈逃窜。他心中满是恐惧和懊悔,只能率领残兵败将再次逃往河阳。
有史料记载,当天夜里,原本平静的天空突然变得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夹杂着冰冷的雪粒倾泻而下。士兵们刚刚经历了大战,身体本就疲惫不堪,此时又被这恶劣的天气侵袭。他们在涉水渡过一些小的溪流或者泥泞的道路时,全身被雨水湿透。那寒冷仿佛能穿透骨髓,许多士兵的身体渐渐失去了温度,在道路上一动不动地倒下。
王世充的士兵们在这一夜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冻死者以万数计。王世充独自带着数千人到达河阳后,他的心中充满了愧疚。他觉得自己辜负了隋朝对他的信任,也对不起手下死去的士兵。于是,他再次把自己关进狱中,派人向越王侗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