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得知刘武周占据了汾阳宫,心急如焚地找到李渊,急切地问道:“父亲大人,刘武周已经占据离宫,恐怕我们还未来得及起事,大祸就要临头了。您为何还迟迟不肯起兵呢?”
李渊面露忧虑,说道:“这我也知晓,只是咱们家人尚未抵达太原和我们汇合,所以才不敢贸然行动。”
李世民赶忙说道:“父亲不必担忧,孩儿已经接到信报,母亲大人和家人们已经启程多日,想必这几日就要到了。眼下事情紧急万分,父亲得赶紧部署才是啊!”
李渊皱着眉头说道:“我担心兵力匮乏,一时难以起事。况且王威等人乃是杨广的耳目,仍在暗中监视着我们。”
“父亲,此事不必担心。” 李世民听闻此言,连忙说道。
说罢,李世民走上前去,附身在李渊耳边低语了几句,李渊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父子二人计划已定,李渊立刻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接到命令的王威等人纷纷赶至李府。
只见李渊正襟危坐,一脸郑重地说道:“如今刘武周占据汾阳宫,而我军尚未对其加以讨伐,若圣上怪罪下来,这无疑是灭族的大罪,诸位也必然会受到牵连,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王威等人齐声回答道:“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将听从留守大人的指令。”
李渊接着分析道:“按照朝廷的惯例,用兵之前必须上报总管大人。(南北朝时期设置地方军政长官‘都督’,隋炀帝时期将都督改为总管,唐朝时改为节度使,此官职负责地方军政事务,也是为了限制地方官员的军权。)但现在贼寇近在咫尺,江都却远在三千里之外,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我也很是为难。”
王威等人再次齐声说道:“大人您身居要职,又是皇亲国戚,理应与国家同舟共济。倘若先禀报朝廷再行动,恐怕会错失良机。当务之急是迅速讨伐贼寇,所以大人完全可以自行决策。只要能够成功消灭贼寇,皇上必定不会降罪于您的。”
李渊沉吟片刻,佯装认真思考的样子,随后缓缓开口道:“既然诸位都持有这样的观点,那我只好自行决断了。然而,目前突厥尚未撤兵,刘武周又步步紧逼,我们的兵力实在不足,急需扩充兵力。”
王威等人纷纷表示赞同:“这确实是当务之急,大人只管吩咐,我等必定唯命是从。”
李渊继续说道:“刘文静在此地担任县令多年,对当地情况极为熟悉。我认为招兵买马这件大事非他莫属。我想暂时将他从狱中释放,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招募新兵,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一致表示同意。于是,李渊下令将刘文静从监狱中释放,并指派他负责招兵买马之事。随后,他让王威等人暂时退下,等候进一步的指示。
在王威等人退去后,李渊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命令刘弘基和长孙顺德两人协助刘文静募兵。
刘弘基(582年-650年),字宏基,是唐朝初年的着名将领,以其勇猛和忠诚着称。他出生于雍州池阳(今陕西省泾阳县),是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刘弘基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封为夔国公,并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刘弘基早年以父荫为右勋侍,后因逃避征讨高句丽的兵役,故意私宰耕牛,被捕入狱。出狱后,亡命江湖,以盗马自给,后投奔太原留守李渊。
后来李渊起兵时,刘弘基斩杀宋老生,击破卫文升,围攻长安,以功授右骁卫大将军。贞观年间,拜为卫尉卿,改封夔国公,世袭朗州刺史,并以辅国大将军致仕。
永徽元年(650年),刘弘基去世,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曰襄,图形于凌烟阁。刘弘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落拓不羁的少年到唐朝的开国功臣,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后话,我们后文再讲。
长孙顺德是唐朝开国名将、外戚,李世民的堂叔。北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隋朝开府长孙恺之子、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堂叔。他参与了唐朝的建立,并在玄武门之变中有重要贡献。
长孙顺德在隋末同样为了逃避高句丽战役,成为罪人,被朝廷通缉,投靠唐国公李渊。此时,被李渊安排配合刘弘基招兵买马。
后来晋阳起兵后,长孙顺德担任统军,平定霍邑、攻破临汾,生擒名将屈突通,平定陕县,屡建战功。
唐朝建立后,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长孙顺德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使他成为李世民的重要支持者和盟友,两人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武德九年(626年),参加玄武门之变,追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余党。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长孙顺德深得重用,但后因居官贪贿,坐罪免官。后起任泽州刺史,折节为政,卒于任上,追赠荆州大都督、邳国公,谥号为襄。
长孙顺德也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并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绘像于凌烟阁,列为功臣第十五。
王威听到李渊安排刘文静等人负责征兵的这个消息后,心中不免起了疑心。另外,他对刘弘基和长孙顺德的身世背景了如指掌。这二人都是因逃避高句丽战役而被杨广治罪的,却意外地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不仅让他们协助刘文静征兵,而且所招募的兵士全都分配到他们的帐下。这一切更是加深了王威心中的疑虑,他不禁怀疑这背后是否隐藏着自己所不知的阴谋。为了一探究竟,王威决定去找行军司铠参军武士彟探寻虚实。
武士彟(577年-635年),字信,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开国功臣,东都丞武华之子,武周皇帝武则天之父。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商人到唐朝功臣的华丽转变,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渊奉命平定叛乱被任命为河东抚慰大使,路过武士彟的家乡时,他被武士彟的热情款待所打动,两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武士彟在李渊的军事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李渊任命武士彟为行军司铠参军,负责军事装备。
武士彟在李渊起兵反隋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不仅资助了李渊,还献上了自己编写的兵书,并协助李渊麻痹了太原的隋朝官员,为李渊的成功起兵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李渊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当王威对李渊的意图产生怀疑时,他身为杨广安插在李渊身边的“耳目”,在尚未深入了解李渊身边每位重要人物的背景关系之际,便贸然选择去询问武士彟。很显然,他肩负“间谍”这一工作实在是有失水准。
武士彟得知王威的来意后,尽力想办法安抚他,劝说道:“以我所见,李渊对皇上是绝对忠诚的,他还是陛下的亲戚,而且外甥女还在杨广身边,他怎么敢产生造反的想法呢?”
武士彟看到王威若有所思,就继续劝说道:“李渊此时的行动可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而且此次招兵买马,也是为了应对此时复杂的形势和危机,这也是我们在参加会议时共同决定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在这关键时刻怀疑李渊,扰乱军心呢?如果错怪了留守大人,错失军机,你我可都承担不起呀!”
王威想了想,又问道:“征兵的事情倒没什么,只是这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是有罪之人,最近陆陆续续征得的士兵,却都归这二人统领,我担心这两人如果趁机内部生乱,该怎么办?以我之意,咱们应该依法处置掉这两个朝廷的罪犯。”
武士彟听后,反问道:“这两个人可是李渊大人的门客,而且府中现在正是用人之时,两人目前身兼重任,正在为了国家安危想尽一切办法招募士兵,如果现在把他们处置了,误了军机要事,唐公会饶过你吗?”
王威听后,感觉只凭自己一人之力,确实拿捏不住现在所面临的形势,若要冒然行动,估计要丢掉自己的小命。于是告辞离去。
此时,被李渊派往防御突厥军队的高君雅回城求援,来到王威住处相见。王威就把自己的猜测和疑虑讲给高君雅听。
王威见高君雅前来,赶忙迎上前去,脸上带着凝重之色。待二人坐定,王威压低声音说道:“高兄,你此次回城,可觉得李渊近日来的举动有些异常?”
高君雅皱起眉头,疑惑地问:“王兄何出此言?我只听说他一直在整军备战,应对来自刘武周与突厥的威胁。”
王威冷哼一声,说道:“高兄,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看那刘文静,不过是个小小的县令,却被李渊从狱中释放,还委以重任去征兵。而且啊,那刘弘基和长孙顺德,这二人本就是因逃避高句丽战役被圣上治罪的罪人,如今却得到李渊的重用。不但协助刘文静征兵,所募之兵还全归他们帐下。这等安排,难道正常吗?”
高君雅听闻此言,脸色微微一变,沉思片刻后说:“王兄所言之事确实有些蹊跷。那李渊如此重用这等人物,莫不是有什么不轨企图?”
王威凑近高君雅,眼睛里透着狡黠与担忧,说道:“高兄啊,你我皆受圣上之命在此监察李渊。如今他的种种举动,我实在是难以理解。你看那刘弘基和长孙顺德,他们本就是戴罪之身,李渊却如此信任,还把新招的士兵都交予他们。这就好比把刀交到了危险之人的手中啊。我担心李渊是不是想要利用这些幕僚做什么不利于圣上的事情。”
高君雅微微点头,表示赞同:“王兄分析得甚是有理。那我们现在该如何是好?总不能坐视不管吧。”
王威眼中闪过一丝杀意,说道:“高兄,依我看,我们得先找个机会诛杀李渊。他如今势力渐大,若是等他真的做出什么谋逆之事,那可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