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即位之后,更是对这个妻弟委以重任,让他官至内史侍郎。
只是在突厥的始毕可汗率几十万大军围攻雁门关之时,萧瑀曾劝杨广公开宣布停止征伐高句丽,以安大隋将士之心,让他们可以安心守卫雁门关。
可在突厥大军退去之后,杨广又懊悔不该听信萧瑀之言,草率宣布停止征伐高句丽,一怒之下免去了萧瑀的内史侍郎之职,贬为河池太守。
可在江都之变发生后,杨广听萧皇后说萧瑀一家连行囊都顾不上收拾就启程前往江都,只为确认天子和自己姐姐无虞。
看在他对萧皇后这个姐姐情深义重的份上,杨广倒是可以不计较过去的事,重新起用萧瑀。
“嗯,就让萧瑀官复原职,重新做回之前的内史侍郎,不日去东都洛阳赴任吧。”
裴世矩见杨广听从自己的举荐起用了萧瑀,便又继续举荐道:
“臣要举荐的第二人,便是原民部尚书韦津。”
听到裴世矩举荐的人是韦津,杨广不由微微皱起了眉头。
事实上,他之前留在东都辅佐越王杨侗的官员中,就有韦津,只因为他是北周名臣韦孝宽第六子,真正的名门之后。
只是在去年二月他和段达、郭文懿率军出城与瓦岗军作战之时败给了李密,而他也不幸沦为瓦岗军的俘虏。
听说之后李密并没有加害他,反而一直将韦津视为座上宾。
正因为李密之前对韦津的礼遇,让杨广始终如鲠在喉。
在他看来,韦津在被俘之后并没有为大隋死节,反而受到了李密的礼遇,不得不让他怀疑韦津是不是暗中投降了李密。
裴世矩似乎看出杨广有些不情愿,当即为韦津辩解道:
“陛下明鉴,臣听说韦津被俘之后,宁可一死也不愿去帮李密去说降洛阳城,李密正是因为敬佩他的死节,才没有加害于他。”
说到这儿,裴世矩故意停顿了一下,随后意有所指道:
“臣最近还听到一些风声,说李渊打算派人劝说他去长安……”
“既然他之前兵败之后没有投降李密,便算是守住了气节,就让他官复原职,继续做回民部尚书吧。”
听到李渊也要派人去拉拢韦津,杨广便不再犹豫,当即下定决心重新起用韦津。
毕竟韦津他可以赋闲不用,但绝不能让他去关中为李渊效力。
听到杨广终于松口起用韦津,裴世矩便开口举荐起了最后一人:
“臣要举荐的最后一人便是河东太守尧君素。”
“对呀,朕怎么就没想到此人呢!”
听到尧君素这个名字,杨广不由精神一振,似乎有些懊恼自己不该遗忘了如此忠臣。
只因尧君素的气节杨广也是早有耳闻。
想当初,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奉旨救援长安,留尧君素镇守河东。
可不久之后,屈突通被李渊的谋士刘文静击败,被迫归降了李渊,随后奉李渊之命去河东城下劝降尧君素。
可尧君素却冷冷表示你屈突通骑的马就是代王所赐,你如今还有什么颜面再去骑它,听得屈突通面色羞惭。
随后,面对唐军的围攻,尧君素却是坚守城池,无论李渊派谁来做说客都坚决不投降。
李渊最后没有办法,只是将他的妻子带到城下,劝说他献城投降。
可没想到尧君素却一箭射倒了他的妻子,依旧不肯投降,就这样死守着河东这座孤城。
因此当杨广一听到裴世矩举荐尧君素这个忠臣,心中便不由有些懊恼自己不该遗漏了如此忠臣良将。
在他看来,若是大隋臣子人人都如尧君素这般忠诚,如秦昇这般得力,大隋的江山根本不会落到如今四面楚歌的地步。
“尧君素忠义可嘉,朕就让他接替赵长文,出任黄门侍郎之职吧。”
安排好裴世矩举荐的三人之后,杨广看着裴矩,沉吟片刻,随即缓缓开口问道:
“裴卿家,依你之见,秦昇和王世充二人,留谁镇守洛阳为好?”
(更正之前章节的两个错误,一是历史上裴世矩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为了避讳,才改名叫裴矩,所以在书中应该用的是裴世矩这个名字,二是隋朝为了避杨坚的父亲杨忠的讳,将中书省改为内史省,将中书令改为内史令,所以裴世矩的官职应该是内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