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都洛阳,武三思凭借宋之问的密报,精心策划着阴谋,企图一举扳倒魏元忠和狄仁杰。
朝堂之上,武三思率先发难。他手持宋之问的密报,出班奏道:“陛下,臣有要事禀报。近日从边塞传来消息,魏元忠在边军作战之时,指挥不当,导致军粮被烧、布防图丢失,最终吃了败仗。而狄仁杰与此事恐也脱不了干系。”
武则天听闻,脸色一沉,道:“竟有此事?狄仁杰如何与此事相关?”
武三思阴险地说道:“陛下,狄仁杰与魏元忠素有交情。臣怀疑狄仁杰在朝中为魏元忠暗中谋划,甚至可能提前知晓魏元忠的失误却未向陛下禀报。”
此言一出,朝堂一片哗然。
狄仁杰此时已被罢官,未在朝堂之上,但消息很快传到了他的耳中。
狄仁杰得知此事后,眉头紧锁,心中深知这是武三思的恶意诬陷。他在府中来回踱步,思索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武三思的党羽们在京城大肆传播谣言,说狄仁杰与魏元忠勾结,出卖国家利益。百姓们议论纷纷,对狄仁杰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狄仁杰的门生故吏们纷纷来到他的府上,个个忧心忡忡。
“大人,如今您已被罢官,又遭此污蔑,该如何是好?”
狄仁杰面色凝重,说道:“莫慌,清者自清。吾等需冷静应对,寻得真相,自会还我清白。”
狄仁杰奉武则天之命,着手调查魏元忠边军军粮失窃一案。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狄仁杰首先来到存放军粮的仓库,仔细查看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仓库的地面上有凌乱的脚印,但这些脚印似乎被人刻意破坏过,难以分辨清晰的纹路和走向。狄仁杰眉头紧皱,陷入沉思。
他找来负责看守仓库的士兵逐一询问。士兵们神色紧张,言辞闪烁,让狄仁杰心中的疑虑更甚。但他不动声色,继续耐心地引导士兵们回忆事发前后的细节。
其中一名士兵提到,在军粮失窃的前一天晚上,曾听到仓库附近有异常的声响,但当他前去查看时,却什么也没发现。狄仁杰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是关键线索,决定从仓库周边的环境入手展开调查。
狄仁杰在仓库周围的草丛中发现了一些被折断的树枝和凌乱的草叶,似乎有人曾在此匆忙经过。他沿着这些痕迹追踪,来到了一条偏僻的小道。小道上有一些车轮的印记,狄仁杰推测可能是运粮车留下的。
顺着小道前行,狄仁杰来到了一个小村庄。他在村庄里打听是否有陌生人或可疑的车辆经过。一位老者告诉他,前几日曾看到一辆蒙着黑布的马车在深夜匆匆驶过,方向正是朝着边境之外。
狄仁杰心中有了初步的推断,但这些线索还不足以揭示真相。
在调查的过程中,狄仁杰总是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干扰他。每当他快要接近关键线索时,线索就会莫名其妙地断掉或消失。比如,那个提供马车线索的老者,在狄仁杰第二次去找他确认细节时,却发现老者失踪了,家中一片凌乱,仿佛遭遇了不测。
狄仁杰又去询问其他村民,可村民们要么闭口不言,要么言辞含糊,似乎受到了某种威胁。
狄仁杰并未气馁,他决定从军队内部的账目入手。然而,当他去查阅相关账目时,却发现部分重要的账目竟然不翼而飞,而负责保管账目的官员也在此时称病告假,无法联系上。
狄仁杰深知此事背后定有巨大的阴谋,他更加小心谨慎地收集证据。
他在军中秘密探访,发现一些士兵在私下里窃窃私语,但当他走近时,士兵们立刻噤声,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狄仁杰在与一位军中旧友交谈时,旧友欲言又止,最终在狄仁杰的真诚劝说下,悄悄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在军粮失窃的当晚,他曾看到一名神秘的身影在仓库附近出现,但还没看清,就被人打晕。等他醒来,军粮已经不见了。
狄仁杰根据这个线索,开始排查军中所有人员的行踪。但每当他快要锁定嫌疑人时,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情况发生,比如关键的证人突然死亡,或者重要的物证被销毁。
尽管困难重重,狄仁杰始终没有放弃。他不断梳理已有的线索,试图找出其中的关联。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狄仁杰发现了一名士兵偷偷藏起来的一块玉佩。经过辨认,这块玉佩并非寻常之物,而是来自京城某位权贵。狄仁杰心中一动,感觉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然而,就在他准备深入追查玉佩的来源时,却发现自己的行动处处受限,身边似乎总有一双眼睛在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狄仁杰深知自己行动受限且被监视,若要破局,必须先摆脱这双暗中的眼睛。他决定佯装放弃调查,麻痹敌人。
狄仁杰每日在府中看似悠闲,或读书喝茶,或与家人闲聊,毫无继续查案的迹象。然而,私下里他却与最信任的管家狄福秘密商议。
一日深夜,狄仁杰将狄福唤至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