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晌午后,锦绣如往常一样,午睡醒来便前往徐家旧院的作坊忙活。
旧院原本的柴房和灶房拆了,重新建成一间长方形的大灶房,灶房靠院子的这面墙,以灶台为高度,切开整面墙长度的大窗口。
灶房生火的时候,便用棍子将一扇扇竹制的窗帘撑起来,如此,在灶房里工作的人就不会觉得闷热。
靠窗的灶台开了四五个灶口,每一锅灶制作不同口味的辣板筋,而往里面设的几个灶口,用来蒸面皮。
院子另一面的耳房也都拆了,推平了地面搭上竹架,架子上晾着一根根晶莹剔透的面皮。
院子里的水井边,挖了两条排水沟,每天洗面的水,便顺着排水沟流出院子外。
十多个工人嫂子,有负责在井边洗面,有负责在灶房蒸面皮切面皮,也有的负责炒辣板筋。
前些天在村里新招的几名工人大哥,井然有序的从库房搬出一缸缸封存好的辣板筋,抬到院子外的马车。
做好的辣板筋摊凉后,称出十斤的重量,放进瓦缸用油纸封存盖上盖子贴上封条,每一缸的封条标上辣板筋的口味和入罐的时间。
出货的时候,只需照着封条上的口味和时间,节省不少时间。
制作出来的辣板筋油水和酱料充足,即便天气炎热,轻易不会变味变质。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锦绣为了节省运送时间,上月从镇上买回来三辆马车。
今日一早,徐锦贵和几名工人驾走另两辆马车,前往附近的城镇送货。
锦绣在灶房角落的一口小锅,照新研制的方子,炒出半斤的辣板筋。
至于研制的新方子,是两只灵兽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帮锦绣搜罗来从古至今载入古籍烹饪的辣子口味。
她用小碟盛出来,自己尝了味儿,入口醉麻香辣,又麻又辣的感觉,倒是给人另一种口感体验。
“草儿~”锦绣叫来在边上帮几位嫂子打下手的田草。
小丫头回头看来,笑眼弯弯,知道小姑又做出新口味的辣板筋。
田草上前,拎起一小根,刚咬了一小口,便受不了的用小手在嘴边扇风,眼泪都快出来了:“小姑,好麻。”
锦绣忍俊不禁:“麻就对了,快去喝口水。”
这时,在前边起了一锅辣板筋的嫂子,见状笑道:“锦绣可是又做出新的口味来了。”
锦绣笑盈盈的端着小碟上前:“刚出锅,各位嫂子都尝尝。”
灶房里忙活的嫂子们,都迎笑上前拎起一根,却也没忘了看好自己手头炒锅里的火候。
刚刚说话的嫂子,是作坊里最能吃辣的,刚尝一口便忍不住点头赞许:“这次的味道好极了,又辣又麻,过瘾。”
有的吃不了麻的嫂子,不由得直咽口水:“确实过瘾,就是舌头好像被人扇了几个耳光。
大家闻言,忍不住笑着调侃打趣几句,算是忙里偷闲的小乐趣。
这时,门外传来王氏和院子里几位嫂子的招呼声。
“老五家的,瞧着你今日精神头不错,肚里的小子今天没闹腾~”
王氏笑盈盈的抚摸圆滚隆起的肚子,“许是今个晌午睡的久些,让嫂子们瞧着我精神。”
在作坊做工的嫂子,个个都已经生了娃儿,作为过来人,大家都说王氏肚子的怀象,像极了小子。
锦绣闻言,从灶房出来:“嫂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