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行军打仗岁月里,排泄物成为了一个极易暴露军队行踪的关键因素。
就拿长平之战来说,当时秦、赵两国的军队规模庞大,每日产生的排泄物数量之多简直令人咋舌,其总量不亚于士兵们每天所消耗的粮食量。
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大多数将领都会采取集中处理的方式来应对。
他们要求士兵们统一到指定地点解决个人生理需求,随后再挖掘深坑将这些排泄物掩埋掉,尽最大努力去掩盖行迹。
如果附近恰好有河流经过,有些将领则可能会贪图方便,选择让士兵直接将排泄物排入河中。
但对于这种做法,秦臻不太苟同。
他实在不愿意看到任何一条河流因为人们的不当行为而变得污浊不堪,最终沦为像后世那声名远扬的 “恒河” 一般。
没过多久,韩军的斥候便从这片埋伏区域缓缓走过。
直到确定对方没有察觉到异常情况后,一直紧绷心弦的秦臻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紧接着,又过去了大约一炷香的工夫,韩军的先头部队也逐渐逼近了秦臻所在的埋伏点。
此时此刻,只见秦臻将自己的右手弯曲着高高举了起来。
与此同时,藏身于他身后的众多秦卒也都目不转睛地紧紧盯着秦臻举起的右手,静静等待着他下达攻击的指令。
只要他的右手一旦落下,即刻发出信号。
片刻之后,只见秦臻的右手急速下落。
就在这时,一旁的秦卒毫不迟疑的拿出一支信号箭,然后用力拉满弓弦,瞄准天空射了出去。
吱~~~
只听得一声尖锐刺耳的声音响起,那支信号箭瞬间打破了原本寂静的天空。
紧接着,在道路两侧埋伏多时的秦军纷纷站起身来。
此刻,他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不同的武器,有些人紧握着石块,而有些则是好几个人齐心协力共同抬着沉重的滚木。
“砸!”
随着秦臻一声令下,那些秦军士兵们用力将手中的石块和滚木朝着下方狠狠砸去。
刹那间,无数的石块和滚木犹如暴雨倾盆而下,带着凌厉的气势直冲向正在前进中的韩军先头部队。
“撤,快撤!”
韩军的先头部队看到这一幕慌了,顿时乱作一团。
然而,此时此刻想要撤退又谈何容易?另一侧的校尉常同样下达了攻击指令,指挥着麾下的秦卒继续将更多的石块和滚木源源不断的投掷下去。
砰砰~邦~
伴随着一声声沉闷的撞击声,猝不及防的韩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许多人被从天而降的石块和滚木击中,倒地不起;还有些人为了躲避这些攻击,惊慌失措的四处逃窜,甚至有人在慌乱之中不慎撞倒了身旁的同伴,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一时间,整个韩军先头部队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人仰马翻。
而就在这片混乱之际,秦臻和校尉常也双双站起身来,他们站立在高处,开始正面指挥这场战斗。
………
这突如其来的攻击,瞬间席卷了整个韩军大部队,原本还算整齐有序的队伍刹那间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斥候到底是干什么吃的?秦军在这里设下埋伏,他们居然没有察觉。”张平怒吼着。
不得不承认,与秦国的斥候相比,韩国的斥候能力确实相差甚远,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倘若刚才是秦军的斥候发现了周围环境的异常情况,他们必定会采取行动。
首先,会将整支斥候小队全部派遣出去,然后分散开来,小心翼翼的上山进行反复探查。只有在确定四周真的毫无异样之后,才会派人返回后方,向大部队传递安全的消息。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距,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秦国,士兵们能够通过军功获得晋升的机会。
只要他们成功发现重要线索或者准确找出敌军的埋伏地点,就能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丰厚的奖赏和提拔。
因此,秦军的斥候们在执行任务时自然会格外谨慎细致,不敢有丝毫马虎。
久而久之,经过无数次实战经验的积累和磨练,他们的专业素养也得以大幅提升。
然而,再看看韩国这边的情况。
即使是士卒们凭借自己的努力立下功勋,但等到战争结束后,最大的功劳往往还是归属于那些将领或是贵族阶级,而非这些冲锋陷阵的普通士卒。
在这样的制度之下,韩国的士卒们又怎么可能像秦军那样尽心尽力的去履行侦察任务。
两者之间所受到的待遇简直有着云泥之别,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沉淀,秦国斥候展现出的能力之强,已经将其他各国远远甩在了身后,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之上。
正当韩军的诸位将领们聚拢到一起,焦急的商议着下一步究竟该采取何种策略之时,眼尖的韩非突然瞪大了眼睛,直直朝着远方望去。
只见他的视线锁定住了一道人影,那道人影虽然还相隔甚远,但韩非却一眼便认出了对方是谁。
“果果然是他!”韩非压低声音喃喃自语道。
“谁?为何公子如此失态?”一旁的张平见状,连忙凑上前去询问道。
此时韩非的脸色有些难看,缓缓说道:“鬼鬼谷秦臻,其实从一开始我心中就有所怀……怀疑,此次攻韩,他很有可能也参与其中。如今亲眼看到他出现在这里,更……更是确凿无疑地证实了我先前的猜想,果然就是他。”
“秦臻?”张平在听到这个名字之后,不由得微微一愣。
因为在此前他与韩非交流的时候,就经常会听到韩非提及这个名字。
而且每当说起此人时,韩非总是对其赞不绝口,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想到此处,张平不禁皱起眉头追问道:“这么说来,秦军近来这一连串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举动,莫非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面对张平的疑问,韩非沉默片刻后轻轻点了点头:“恐恐怕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