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就该这么做。”巧兰听夏明月肯回家求援,立刻喜笑颜开。
大概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李玦就从何夫人那儿回来了,准备接上夏明月一起去夏家。
巧兰行了礼,随口说了句:“世子爷,咱们夫人刚刚还说,等会儿要请老爷跟世子爷好好说说话呢,世子爷就来了。”
这就是一句寻常的问候话,还透露出夏明月要请夏庸指点李玦,暗示着要商讨袭爵之事,意思绝对是好的。
李玦身形却是一顿,言语温和却透着坚决地道:
“以后还是先称你家姑娘为少夫人或是世子夫人吧,我尚未袭爵,母亲还是侯夫人,称老夫人不合适,辈分不可乱。”
“等我袭了爵,你家姑娘得了诰命,长了中馈,或是有了子嗣,再称她为夫人也不迟。明月,你说是不是?”
“啊……这很重要么?就是早了一点,一个称呼而已,阿玦哥哥,你不必这么认真吧?”夏明月被李玦的严肃吓了一跳。
虽说在礼法上的确如他所说,可他如此郑重其事,分明是在强调什么,让她很不能接受。
李玦收敛了些,笑了一下,刚刚的严肃消失不见:
“明月,当年我父亲便是因为一些琐事令圣上不满,才导致我至今没能袭爵。最近咱们李家、夏家还有华家,受到的关注太过。”
“陛下早就有裁撤军侯府之意,这种时候万一抓住了咱们的错处,因为一件小事而功败垂成,岂不可惜!”
夏明月想想是这个道理,便应了:“阿玦哥哥,不,夫君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从前最信母亲,现在最信你。”
“你说的对,眼下袭爵才是最重要的,今日回门,咱们要好好跟父亲商量一下该怎么办,别的都可以从长计议。”
“将来等你袭了爵,等我掌了中馈,能被称为一声夫人了,我一定会好好孝顺母亲的。”
只要李玦高兴,夏明月自然觉得千好万好,反倒是巧兰听了之后心里一个劲儿地犯嘀咕。
要么等袭了爵,要么等有了子嗣,长了一辈,再要么也得等长了中馈,这听起来都是对的。
可是什么时候能袭爵,什么时候能有子嗣,又什么时候能掌中馈呢?
袭爵要看圣意,子嗣要看天意,掌中馈要看何夫人的意思,哪一个都是不确定的,这得等到什么时候去?
巧兰现在比夏明月还着急,她的前程可都系在夏明月身上了,只有夏明月在端侯府里过得好,她才能过得好。
李玦骑马前行,巧兰跟在夏明月的马车外面走着,她抬头就看到李玦俊逸舒朗的背影,忍不住红了脸、低下了头。
有这么一个姑爷,就是能在身边服侍着,每日看看都是好的……
这一行人到了夏府的时候,夏明嫣已经到了,不出意外,她是一个人回来的,好在回门礼带了不少,倒是输人不输阵。
“俗气。”
夏明月看了看廊子下的那些东西,抬脚就走了进去,顺便上下人把他们的回门礼摆在了一边。
这一路上遇到的人没有不夸赞他们夫妻郎才女貌的,光是这些夸赞,就胜过那些回门礼千万。
何况他们带回来的回门礼只是没有那么豪富,中规中矩还是有的,她相信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等李玦袭了爵,建功立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夏明嫣正跟楚氏和夏庸说着话,如今华靖离不仅前途未卜,身子都未必能重新康健起来,夏明嫣这侯夫人就是个虚名。
楚氏纵使对夏明月和李玦的这门婚事不满,也不会对夏明嫣怎样了,这个继女只要不碍找夏明月的路,她也乐得做个和善的继母。
楚氏不仅难得对夏明嫣少了许多往日的严厉,还嘘寒问暖了一些,还嘱咐她子嗣的事不必着急。
夏明嫣颇有些不适应,上一世她给李玦做了贵妾,夏明月嫉妒她能跟李玦朝夕相伴,每次回来都要阴阳怪气一番。
那时的楚氏不仅爱找她麻烦,还对她提出种种要求,恨不得让她从本就家底单薄的端侯府里刮下一层油,还把李玦没能顺利承爵怪在她头上。
还催着她劝李玦帮着夏庸,劝其他军侯府将各家府军归于并不统领,从而保住夏庸的官位。
如此这般对她毫无要求、只让她过好日子的楚氏,太过稀罕,太过难得。
夏明嫣腼腆地笑了一下,轻声回道:“谢母亲关怀,眼下我只愿侯爷能够好起来,别的都是不求的。子嗣之事,我不敢想。”
“婆母倒是催过了,我就说……只要她有合适的人选,想给侯爷纳妾,就由着她做主。”
“辛苦我儿了,理当如此。”楚氏客套地道。
夏庸也颇为满意:“女子以夫为天,正该如此。你是正室夫人,切不可善妒,一定要以侯爷和太夫人的喜怒为喜怒,多几个妾室,也能多些人帮你服侍侯爷。”
“你也得记着,等时机合适的时候多劝劝侯爷,他以后荣养了,这华家军的将领还是要由兵部安排才好。”
“你一介内宅女眷,不懂这当中道理。总之,大恒到了这一代,军侯府的府军早晚要收归朝廷,收归兵部,这是大势所趋,切不可因为个人私欲,逆大势而行。”
夏明嫣特别认真地听着,心里想着前世的所见所闻,她当然明白什么是大势所趋。
可是顺应大势,怎么顺应,什么时候顺应这可是很有讲究的。
华家军和其他军侯府那么多兵将,一下子都交给朝廷、交给兵部,他们会得到善待吗?
南疆、北疆都不安稳,兵部有自己的嫡系,这些人全都收归回去,会不会被拿去打头阵,当作牺牲品?
这些人不仅是兵将,当中许多人都是跟各个军侯府血脉相连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交出去就不管了。
就算是站在大局和朝廷的角度也一样,军侯府势大并非他们故意坐大,这里面有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朝廷的兵打不动仗,根本撑不起局面。
夏庸以为收归了朝廷,这些府军还能像原先一样在各个军侯手中的时候那般能征善战,那是他想的太美了。
前世时他想尽办法收归的几支府军,最终都跟朝廷原有的那些兵将一样,战力严重下降,所以最终征战南疆、平定常王叛乱的,还是华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