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在戚无忧的精心照料下,汉王刘邦的身体有所好转,伤口已渐渐愈合。但与楚军的和谈一直不顺利,这让刘邦很是焦虑,得尽快把老太公和吕雉等人接回军营。
这天上午,刘邦和谋士们一起在军帐议事。
刘邦坐在主位上,皱着眉,哀叹一声:“上次我派陆贾去项羽那儿游说,让他放过我的家眷,项羽不允。项羽迟迟不同意和谈,这可如何是好?得把老太公和夫人接回来,要不然我也放不开手脚与项羽决一死战。”
张良抬手摸了下颚下的胡须,道:“汉王,上次派陆贾去楚军议和,遭到拒绝,那会儿还没发生潍水之战,项羽那么高傲的人,自然不同意和谈。现在,形势逆转,情况已经大相径庭了,这个时候再派使者去楚军议和,晓以利弊,依我看,项羽十有八九会同意了。”
“臣同意子房兄的意见,现在再派使者去,胜算更大。”陈平附和一声。
刘邦赞同地点点头,道:“却是如此,你们觉得派谁去呢?陆贾就算了吧,换个人。”
“汉王,派侯公去吧,侯公口才了得,相信会说服项羽的。”张良提议道。
“好,那就派侯公去,还是按照原定的和谈内容,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以东归楚。如果项羽同意,就让他释放老太公他们。”
“诺,我去安排。”张良应道。
楚军 项羽军帐
楚霸王项羽坐在主位上,其他武将立在一侧。汉军使者侯公走进军帐,冲着项羽双手抱拳,一行礼。
“在下侯公,是汉王的使者,见过项王。”
“我记得上次刘邦派的使者不是你?”
“回汉王,正是,上次和谈不顺利,所以今天汉王就派我来面见项王。”
项羽一挑眉,平静道:“那你到说说,你来想谈些什么?”
侯公定了定神,道:“在下快人快语,还望项王莫怪。”
“请讲。”
“当前天下形势大变,对项王很不利。”
项羽的眸中闪过一丝锐利,仍平静道:“怎么讲?”
“自从韩信大将军平定北方诸国,三分之二国土尽归汉王,尤其是潍水之战楚军20万精锐部队全部被歼,项王损兵折将严重,实力已大不如前。如今楚军腹背受敌,粮草也已殆尽。可以说是形势危急。”
项羽眉头一皱,不作声,汉军使者说的是实情,他不承认也不行。
侯公顿了顿,继续道:“以楚军目前形势,如果要脱困,就只有一条路,那便是与汉军议和,这也是汉王的意思。”
项羽并不意外,他心里其实也有了议和的打算,只是迟迟下不了决心,议和就等于向刘邦那个老匹夫低头,他咽不下这口气。但不低头,大军困在这儿,迟早因为粮草短缺而发生哗变。
侯公瞥了眼项羽,看出其动心了,继续道:“汉王一直致力于与项王和谈,于汉军于楚军都有利。汉王顾念与项王昔日结义之情,提出愿意与项王化干戈为玉帛。以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鸿沟以西归汉,以东归楚。从此我们两国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刀兵止息,让百姓休养生息。当然,一旦和谈成功,还请项王放回汉王家眷,以示诚意!”
天下一分为二?项羽彻底动心了,但又不好当下应承下来。
“这是刘邦的意思?”
“正是,汉王是诚心诚意想与项王议和的,还望项王三思,顾念三军将士,楚军此次出征,时间过于漫长,相信楚军士兵们都想念家乡了。一旦和谈成功,项王便可领着士兵返回故土。”
提到家乡,项羽更加心动了。
“你的意思我清楚了,你下去吧,我得跟众将军商量一下。”
“诺,在下告退。”
待侯公退出军帐,项羽看向身旁的将军们,道:“刘邦要和谈,你们的意见呢?”
将军们面面相觑,季布道:“项王,我认为应该和谈。”
“我也同意和谈。”钟离昧道。
项羽瞥了眼两位将军,无奈地叹息一声:“刚才那个汉军使者说的很对,当前形势对我军很不利,和谈是唯一脱困的办法,但我真的不甘心。那个刘邦老儿就是龟缩不出,我真想痛痛快快地跟他打上一仗。”
“项王,咱们跟刘邦之间迟早有一场恶战,当下还是先和谈,日后再图反攻也不迟。形势瞬息万变,现在我军腹背受敌,还是应该赶紧撤回彭城。未来形势也许会发生变化。”
项羽看向钟离昧,道:“钟离昧,你似乎话里有话,未来会有什么变化?”
“汉军难道就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吗?不,我看未必。”
项羽一挑眉,若有所思。
“韩信平定了北方,在军中威望甚高,他难道就没有拥兵自立的打算?就算他没有,刘邦难道对他也不起疑吗?再有,彭越、英布二人就是墙头草,随风倒,刘邦也不可能信任他们。所以,汉军看似强大,实则并非坚不可摧,说不定有一天就会分崩离析。咱们可以等待时机,等到汉军祸起萧墙时,咱们再西进,到那时必定势如破竹。”
项羽眸子一亮,点头应道:“说的是,前阵子我派了使者去齐国,劝说韩信独立自治,遭到回绝,但是韩信难道真的没动心吗?哼,也未必!”
“不错,就算韩信真的忠贞不二,刘邦也必然会对他起疑,毕竟韩信手握大权,谁能不忌惮呢!”钟离昧道。
季布双手抱拳,道:“项王,钟离昧所言极是,当下我们应该与汉军议和,这是缓兵之计。”
项羽叹了口气,点头应道:“也罢,那就暂且遂了刘邦的意,与汉军议和,放了刘邦的家眷。”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