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了西南f4,东北四省,甘肃宁夏青海,内蒙西藏新疆,两广港澳,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和安徽的门派。
分别为,
四川:铁剑门,青城山,峨眉山,哥老会,灌江庙,美姑盟,火神派,药王谷八大派。
重庆:唐门。
贵州:布依摩教,五毒教。
云南:天龙寺,点苍派,雪山派,沐王府,无量宫。
辽宁:净衣派,神龙派,马仙会。
吉林:天池派,棒棒帮,渤海派。
黑龙江:极乐谷,冰火派。
海南:南海派
甘肃:灵鹫宫,崆峒派。
宁夏:回教,一品堂。
青海:青海剑派,血刀门,明教,昆仑派。
西藏:密宗。
内蒙:黄金家族。
新疆:天山派,哈族,维族。
广西:腾蛟庵,华光派,青罡派,红莲派,壮族摩教。
广东:两广武术会,十星教,红林大教,六壬派,珠海普陀寺,新广东帮。
香港:和联胜。
澳门:赌皇斋。
湖北:三丰派。
湖南:衡山派,铁掌帮,神拳派,大泽派,湘西赶尸一脉
浙江:国清寺,诸葛武侯派,桃花岛,石梁派,鹰爪门,紫阳派,江南皮革厂,疯狗派,温州基督协会,抱朴书院十大门派。
江苏:三白派,长乐帮,燕子坞,玄武派,上清派。
安徽:紫蓬山,甘露寺,五童派。
以上一共75个门派。
今天讲讲福建。
福建有一字慧剑门,南少林,闾山派,东海派,妈祖庙五个门派。
一字慧剑门是剑道门派,门派绝学为周公剑法。
南少林在福建莆田,唐初因十三棍僧救唐主有功,太宗皇帝特敕北少林昙宗方丈,在南方建少林寺,称为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源地之一,佛教中禅宗的代表性寺院之一。
南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前身为“林泉院”,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周围有九座山峰围成一圈,形如九瓣莲花,南少林寺正好座落在花心的位置上,因此得名九莲山少林寺,世称南少林寺。
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
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
南少林寺的伽蓝菩萨与众不同,不是关公像,而是“紧那罗王”,形像为袒胸赤脚、手握烧火棍。据《河南府志》记载,元至正(1341~1368年)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提一根烧火棍,在厨房做杂务,尽职尽责,十分勤劳。由于地位低微,寺中竟然无人知其由来。至正十年(1350年),少林寺被红巾军围攻,危急关头,这位行者手提烧火棍,冲出山门,身体忽然长高至数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也”,红巾军见此情状,惊恐万分,到处逃串。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难,而这位行者也在随后圆寂。至此,少林寺的僧众才知道这位行者就是紧那罗王的化身。为了纪念这位行者的护寺之功,在寺中为他塑了像,建了紧那罗殿,请他担任寺院的护法伽蓝菩萨,并塑造形像供于大寮(厨房),供奉为“监斋使者”,以圆满寺院饮食之事。之后,天下寺院纷纷仿效,也在大寮供奉“监斋使者”紧那罗王菩萨。
南少林寺主建筑群北侧平台上,有一座资福寺,建于清初南少林被毁之后不久,具体年代不可考。
相传清初南少林武僧参加反清复明斗争,清兵乘虚绕道而攻,猖狂烧毁南少林寺。这时有五位武僧杀出重围,幸免于难,其中两人流落泉州,一人流落永泰、一人流落仙游,还有一人隐姓埋名于福州长庆寺,后来当上方丈,他在当方丈期间,伺机指派弟子回泉山重建南少林寺,不敢沿用原名,故改为“资福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戊戌变法同年),该寺由福州长庆寺(西禅寺)方丈带领僧众和信众重修。资福寺坐北朝南,歇山式,二进深,一字形排开,中间为大雄宝殿,两边各隔一个天井,有厢房,天井的上下各有走廊与大雄宝殿相连。大殿前有山门,门前有上下两埕,均用黑砖铺就。大殿后墙有胡同与两边厢房相通。寺院原有直额“资福寺”被毁。“大雄宝殿”横匾在考古时只发现碎块,经拼凑后四个鎏金大字尚算完整,行书体,洒脱飘逸、龙飞凤舞。大殿现存横匾一块“宰化人天”,是九龙匾,匾上的鎏金题额、大字和落款均被揭走。
资福寺旁有两块巨大的石板,都有2米多高,1米多宽,20多厘米厚,其中一块上刻“朝耕山陇云,暮钓西桥月。澄渚一闲人,林泉甘独拙。”取的是南宋朱熹“耕云钓月”的意境。
另一块石板上刻“僧继言造”,是北宋治平年间南少林寺的继言和尚用一指禅神功手刻上去的。
资福寺的旁边有5口大石槽,是文物考古时挖掘出来的,最小的长12米,高05米;最大的长23米,宽11米,高13米。当地村民说以前有30多口,后来许多被开了去做门窗石碑小桥等用途了,仅剩5口。每口石槽都有刻着许多文字,年代久远,日晒雨淋,许多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其中一口石槽上沿,清楚地刻着“治平二年……班首继言……方丈……诸罗汉浴煎茶散”等字样。由此可以证明继言和尚存在的真实性,为他的断代找到了实物依据。还有一口石槽上刻“嘉佑癸卯九月造”“当院僧兵”等字样,可以看出当时是有“僧兵”的,而历朝历代,有僧兵的,只有嵩山少林寺及其分寺。
南少林寺有一件镇寺之宝,就是天然的达摩璧。这是一块玉璧,打磨完了天然显现达摩祖师像,被南少林寺奉为镇寺之宝。清初清兵围攻南少林寺,火烧南少林三天三夜,只逃出去五个和尚,就是前五祖,其中有达宗和尚,他的舍利塔遗址就在林山村的塔西小山坡上。南少林的南拳由此广为传播和发扬,对南方数省和东南亚影响巨大。
火烧南少林之后,匆忙逃生的人,并未带走那块镇寺之宝——达摩璧,从此,就湮没在了南少林的废墟之中。时光荏苒,到了1969年,一位香港人,听师辈口口相传,南少林的达摩璧极有可能还在南少林遗址,他就悄悄的来到林山村,到处挖掘寻找,最后终于在2米多深的地下挖到了,他将达摩璧带到了香港。直到1992年,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找到南少林寺的消息,并决定重修南少林寺,这位香港人,又将这块达摩璧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了南少林,放在莆田人民银行的保险柜里。
林山村的塔西,存有“达宗和尚塔”的塔基遗址。
南少林寺西有个“红花亭”,里面是“保民殿”,建于隆武二年(1646年丙戌,南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对应清朝是顺治三年),为莆田人郑郏和陆圻所建,后为反清复明义士的聚会之所。保民殿的“民”字是出头的,意为“反清复明”“为民出头”。神案底座是石砌莲花图案,亭柱对联为“柏酒倾杯绿,篱花带雨红”,因下联有“红花”,故名红花亭。亨柱上有“万物总归三尺剑,五云时现七星旗”的对联,殿内柱子两副对联分别是“手持七星护国泰,足执二法保民安”, “剑下龟蛇照日月,旗中龙虎透云霄”,由殿内供奉的是郑成功、万云龙、陈近南,这几个对联和洪门“花亭结义改姓洪”等,可以证明这里是当时洪门,即天地会聚会结义的地方。
南少林后山,明朝以前叫“佛山”,后来据说是朱元璋的三子、晋恭王朱棡,为避靖难之乱,逃至莆田九莲山,在南少林的寺西建了一个院子,隐居读书,就是“朱三读书院”,也叫“朱三太子庙”。后来,“佛山”也就改称“朱山”了,现名“祖山尾”。朱三庙经历了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莆田的8级大地震、清初的火烧南少林,大致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