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学问不仅为科举之用,更关乎生活中方方面面。
今日,我们首次举办讲习会,意在以文会友,共同探讨学问,互相启发。”
“此言大善!”
孙文石率先捧场,拱手赞道,“咱们寒窗苦读,少有这样能静心交流的机会。”
“今日得大家给机会,才站在这里,同大家聊聊这学报的之事。”
“圣人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修身乃为学之本。
试问若连己身不修,又如何言治人、治国?
我个人认为寒窗苦读,获得是书本上的知识,需要走出来在生活中践行,
大家想想,我们学有所成,却不知民间疾苦,又何谈为官治国?
而学报,我希望能启发读书人,也能为学子提供一个抒发见解的平台”
林向安侃侃而谈,将自己的初衷告诉大家,虽然学报上不能及时交流,但也能打开一些人的视野。
其他人纷纷认真听着,直到后面留给大家讨论的时间。
耐心听完,刘文昌连连点头,但提出了心中几分疑虑:“这学报虽好,但读书人向来重名节,若学报登的文章有失妥当,岂不惹人非议?”
“你指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正是我们需要注意之处,因此学报需要严格筛选内容。
对于审核的各位,也是极高的要求,同时也锻炼大家的眼光和思维。
人的思考本来就各异,不要怕人争议而不去做。
我们通过不同思想碰撞,来启发自己。
学报,我希望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有才学之人得到更多人赏识。”
另外不同年纪的读书人,身边的资源各不相同,学报一个月三期,总是能买到的,同时还有投稿反馈,也会听他们的需求,而去登相应的文稿,这里并不是一言堂。
“说的也是,先不说别人,咱们在筛选文稿时,也是反复讨论过才确定的,这个过程,我们也能学到很多。”
孙文石点点头,他亲身体会,选定文稿并不是随意选的,而是全部人多次讨论,才最终定下的。
其他人也点点头,各抒己见,随着话题的深入,各自抒发观点。
本来就是一个敞开交流的地方,不争对错,想让别人听进去,得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去辨。
对于每个发言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锻炼。
时间渐晚,大家意犹未尽。
林向安环顾四周,这才总结说道:“今日讲习会就到这里了,多谢诸位配合。下次,我们或可深入探讨某一经典,或讨论时事,可提前收集资料文献,到时候再一起讨论。”
众人纷纷点头,议定下一次的讲习会时间,以及主题。
日头西斜,大家陆续散去。
刘文昌笑着说道:“今日我倒真学到不少东西,向安兄,果然是个有趣的人。”
“哪里,这也多亏了大家帮助,若没他们支持,不会这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