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这学报上还有投稿地址,让大家踊跃投稿,若是录用了,就有报酬。”
张景和摊开学报,将上面印了地址,指给张书淮看,就是投稿到文思苑。
“给我看看。”
将张景和手上的学报拿过来仔细瞧,之前没有细看,如今才得以看全貌,最显眼的一篇文稿出自周教谕之手,是深入讨论儒学思想的影响。
还出了两个上联和两个谜语。
上面写着欢迎学子投稿,在下一期会刊登出来,选中的最优者,可获得一份奖品。
反面还有两篇文稿,一篇随记,另一篇是林向安的学习心得,写的都是一些实用小技巧,比如背诵四书五经,采用重复和间隔记忆法。
这还是张书淮第一次听说这样的方法,多次温习增强记忆效果。
比如学的内容,第一次温习一盏茶的时间,第二次温习,在一天之后,第三次温习,在七天之后。
每次温习是重回忆,而不是重新看内容。
一般大家就是大声朗读背诵,用这样的法子倒是第一次听说。
另外多理解内容,寻出文章的脉络与层次,像盖房子一样,然后搭建框架,再去归纳等。
这还是头一次见人把学习归纳出技巧。
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想去亲自实践一下这方法。
“景和,这学报我拿走了。”
张景和从凳子上蹦起来,拦住张书淮,摇摇头,“大哥,我还要自己看!”
勾起嘴角,张书淮坏笑道,“你是想让我,将你的骑马射箭的秘密告诉爹吗?”
最终,张景和欲哭无泪,只得忍痛割爱,让张书淮将学报拿走。
当天买到学报的人,就开始讨论对下联,和猜谜语。
原本幸灾乐祸的邱焕和陆肖,看着被众人围着的林向安、孙文石、杨辉、邵明四人,心里有些不平衡了,甚至隐隐有些后悔。
若是两人没退出,现在他俩也会被众星捧月。
而且他们也没有买到学报,但那几人手里,一人拿着一份,有人还找他们借着看,询问下一期的内容。
那四人一下子就融入了丙班,被大家所接受,显得他俩格格不入。
他们这一批秀才中,杨辉排的最后,不如他俩,但此时都被丙班接纳了。
即便心里后悔,但两人面上还是没有表现出来,只能装作云淡风轻,用心读书。
过了两天,林向安就听说,有人高价转卖了学报,还不少。
据说是其他书院的学子,听说学报,便要买来看看。
他卖的便宜,倒是给了二手贩子机会。
不过这样更能抬高学报的人气,得不到的,才会想方设法去弄,才显得更有价值。
每一期学报,要严格控制数量,不能太多,亦不能太少。
之后再找人约稿,或者约谈,都轻松很多了。
第二期学报出来的时候,林向安趁着这股热潮,将民报推了出来。
民报也是十文钱,与定价相比,林向安是要民报的热度,让他成为一种娱乐方式。
最重要的收入,是带来的附加商业价值,可以给铺子、产品打广告。
县里实际认字的人,并不只是读书人,还有各大掌柜、读书人的小厮、有钱人家的小姐丫鬟、说书人、落魄读书人等等,这些都是民报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