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那边亲人需要他爹王四顺去请。
但王老爷子和王老太,他不亲自去请,不太好。
离开之前,村里人做的也挺厚道,他至少该露个面。
忙活大半天,夜深了,林向安才入睡。
第二天,吃完早食,林向安便跟爹娘商量如何去请人,对于他的做法,两人没意见,于是就各自分头行动。
县里的几位,需要林向安亲自去送请帖,才能表现诚意。
林远先陪着林向安去的县衙。
到县衙,一说明来意,还没让人转交,衙役就领着他进去了,让他自己亲自去送。
刘知县见到他来送请帖,非常高兴的接过去,拉着他聊了一会,大致意思让他好好学,早点考中举人。
最后说一定会来的。
林向安听到这话后,心里乐开了花,刘知县会赏脸,那么其他人一定会捧场。
毕竟顶头上司都去,你这下面人,得有点眼力劲啊!
后面一一亲自送了过去,幸好距离比较近,大部分要他亲自请的人,都在县学,倒也方便。
杨辉这边已经让人帮忙带过了。
回到县里,林向安就去给李夫子送请帖,见李夫子正在给学生上课,林向安就没有打扰,便让吴小山帮忙转交。
等送完请帖,回到家都已经是下午申时了。
第二日一大早,林向安就跟着王四顺一起去乡下,而林秋兰带着林桥去请大姨。
王四顺赶马车的时候,林向安也坐在外面,看着路上多年不变的景色,林向安怀恋地说道。
“爹,上次和您单独一起回去,还是弟弟妹妹出生,咱们去报喜吧!”
被林向安提到那时的记忆,就想到了儿子读书的契机,感叹道。
“是啊,你那年才五岁,咱们就赶着家里的驴,慢悠悠的回去。”
一下子就记起了当时的画面,林向安轻笑出声,“我还记的爹叮嘱我王家的情况,让我回家记得叫人。”
“你这孩子,记性好,虽然那时小,但我说了一遍,你全都记住了,就再也没叫错人。”
父子俩聊着这个话题,不禁相视一笑,好久都没有这样的时光了。
一边看路,一边赶着马,王四顺不经意地开口。
“儿子,谢谢你帮爹照顾着王家。”
有些事,不是他的功劳,王四顺非常清楚。
当他选择做上门女婿,对面临的局面,就已经想的很清楚了。
在港口干活的时候,他就明白穷苦人家是没有面子的,能养活家人,什么事都得忍。
如今,得于林家的生意,王老爷子和王老太在村里腰杆子挺直了,也没人再说他的是非,对他态度也客气。
这些主要都看在他儿子的面子上,才会这样的。
“爹,咱们一家人,说谢就太生分了,这是儿子该做的事。”
爹娘的养育之恩,是林向安这一生都想报答的。
他记得娘亲生他的不易,也记得爹每天的辛苦,家里能够这样稳定,也有他奶的包容和理解。
在这个古代的社会里,他想有能力守护着这份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