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尘离开京城后,再次踏上那广袤无垠的土地,山川湖海、城镇乡野,都留下他或深或浅的足迹。但大明的沿海虽暂时击退了倭寇,可朝堂内外却渐渐泛起了新的波澜,而这一切,远在千里之外游历的林尘还一无所知。
京城中,金銮殿内气氛凝重。朱翊钧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手中紧握着一份奏章,脸上满是忧虑。殿下,一众大臣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诸位爱卿,这张居正呈上来的变法奏章,你们怎么看?”朱翊钧打破沉默,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一位年迈的大臣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老臣以为,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这张居正贸然提出变法,恐会扰乱朝纲,动摇国本啊。”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对旧制的坚守和对变革的担忧。
这时,一位年轻的官员站出来反驳:“陛下,时代在变,如今大明虽击退倭寇,可国内民生、经济仍有诸多问题。张居正大人的变法,旨在富国强兵,整顿吏治,实乃为大明的长远考虑啊。”他目光坚定,言辞恳切,眼中闪烁着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朱翊钧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愈发纠结。他深知张居正的变法有其道理,可祖宗留下的规矩,又怎能轻易打破?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一处阴暗角落里,几个身影正围坐在一起,低声密谋着。
“哼,这张居正,竟然想变法,简直是自不量力。他若成功,我们这些靠着旧制捞好处的人,可就没好日子过了。”一个尖细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带着满满的敌意。
“没错,得想个办法阻止他。”另一个低沉的声音附和道。
“听说张居正和那个帮着击退倭寇的林尘关系匪浅,要不要从他下手?”又一个声音小心翼翼地提议。
“林尘?他行踪不定,难以捉摸,先别轻举妄动。当务之急,是在朝堂上给张居正使绊子,让他的变法推行不下去。”为首的一个身影冷冷地说道。
这边,朱翊钧在朝堂上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先让张居正试行部分变法措施。消息传出,朝堂上再次掀起轩然大波。支持变法的官员们欣喜不已,而反对者们则暗中加紧了谋划。
张居正回到府邸,满脸疲惫却又带着几分坚定。他深知变法之路困难重重,但为了大明的未来,他别无选择。
“老爷,听说那些反对变法的人又在暗中搞鬼,您可要小心啊。”管家忧心忡忡地说道。
张居正微微叹气:“我又何尝不知?但为了这天下百姓,哪怕前方荆棘满布,我也定要走下去。”他的眼神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变法成功后,大明繁荣昌盛的景象。
而在民间,百姓们对变法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在一处热闹的茶馆里,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朝堂上的变化。
“听说朝廷要变法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位老者皱着眉头,满脸疑惑。
“我觉得是好事。这几年虽说击退了倭寇,可日子还是不好过。要是变法能让咱们的日子好起来,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一个年轻的后生大声说道。
“可这变法要是不成功,会不会反倒更糟?”另一个人小声嘀咕着。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莫衷一是。茶馆里烟雾缭绕,弥漫着一股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此时,林尘正在江南的一处小镇上悠闲地漫步。小镇依水而建,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林尘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满是惬意。
“客官,来尝尝我们这儿的新茶。”一位茶铺老板热情地招呼着。
林尘微笑着坐下,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嗯,好茶。这江南的茶,就是别有一番风味。”
“客官,您是外地人吧?听口音不像咱们这儿的。”老板好奇地问道。
“是啊,我四处游历,走到哪儿算哪儿。”林尘笑着回答。
“那您可听说了,朝廷要变法的事儿?”老板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
林尘微微一愣,心中涌起一丝不安:“略有耳闻,这变法,百姓们怎么看?”
“大家都在议论呢,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不过,这变法要是能让咱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些,那就是好事。”老板感慨地说。
林尘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可不变革,大明又难以真正强大。他决定尽快赶回京城,看看能否帮上张居正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