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阳光暖煦煦地洒在林尘的府邸,经历了谈判的惊心动魄,府中的一切仿佛都沉浸在劫后余生的安宁之中。林尘坐在书房内,手中轻轻摩挲着那封从异国传来的信件,信中详细阐述了新达成的贸易协议条款。他的眼神时而专注,时而陷入沉思,似乎在透过这些文字,预见大明未来的经济走向。
“大人,户部尚书李大人求见。”侍从小李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打断了林尘的思绪。
“快请进来。”林尘放下信件,整理了一下衣衫,起身相迎。
户部尚书李大人走进书房,脸上带着几分喜色,又隐隐透着忧虑。“林大人,这次谈判成功,实在是大明之幸呐。不过,这协议中的贸易条款,涉及到诸多赋税和通商细则,还需我们细细斟酌。”
林尘点头表示赞同,“李大人所言极是。虽说避免了战争,但这贸易往来中的门道复杂,稍有不慎,仍可能让大明在经济上吃亏。”
两人在书桌前坐下,展开协议文本,逐字逐句地分析起来。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上投射出斑驳的光影,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偏移。
“这关税的调整,看似对我们有利,可若是他们在货物查验上故意刁难,拖延时间,我们的货物积压,损失可就大了。”李大人指着协议中的某一条款,眉头紧皱。
林尘微微颔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李大人提醒得对。我们得提前做好应对之策,加强与南洋港口那边的联系,让李明将军安排得力人手,协助处理通商事宜。”
与此同时,在南洋港口,李明正与副将刘勇在营帐中商议着接下来的军事部署。虽说暂时避免了战争,但港口的防御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将军,这和平来得不易,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刘勇一脸严肃地说道。
李明目光坚定,“没错,西方诸国向来狡猾,难保不会在暗中搞小动作。我们要加强巡逻,提升士兵的训练强度,同时还要与当地的百姓和商户保持良好关系,确保港口的稳定。”
正说着,一名士兵匆匆走进营帐,“将军,京城传来消息,林大人让我们协助处理通商事宜,尤其是货物查验和通关方面。”
李明接过信件,仔细阅读后,对刘勇说道:“看来京城已经考虑到贸易中的潜在问题了。你去安排一下,挑选一批精明能干、公正廉洁的士兵,组成专门的通商协助小组,配合商户们做好货物进出港的工作。”
在京城的皇宫内,明宣德帝朱瞻基正与几位内阁大臣商讨着国家大事。提及此次贸易谈判的结果,朱瞻基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
“此次王大人不辱使命,成功避免了战争,还达成了贸易协议,实乃大功一件。”朱瞻基微微颔首,眼中透着赞许。
内阁首辅张大人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王大人的确劳苦功高。不过,这和平之后,我们更要注重国内的发展,提升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朱瞻基点头称是,“张爱卿所言极是。朕打算在农业、商业和军事方面都进行一些改革,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建议?”
这时,一位大臣出列,“陛下,臣以为农业乃国之根本,我们可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修缮和建设,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推广新的种植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
朱瞻基听后,思索片刻,“此建议甚好。张爱卿,此事就交由你负责,务必做好规划和落实。”
“臣遵旨。”张大人领命退下。
而在京城的街巷中,百姓们也在热议着和平的消息。茶馆里,一位老者正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自己对此次事件的看法。
“这次啊,多亏了王大人和林大人他们,要不然这战争一起,咱们老百姓可就遭殃了。”老者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脸上满是庆幸。
旁边一位年轻人附和道:“是啊,听说这西方诸国可狡猾了,提出的条件可苛刻了。王大人能谈成这样,真是不容易。”
茶馆里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语间充满了对和平的珍惜和对朝廷官员的赞誉。
林尘在处理完与户部尚书的事务后,决定前往皇宫向朱瞻基汇报情况。他骑着马,穿过京城的街道,看着街边热闹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来到皇宫,林尘在太监的引领下,来到了御书房。他恭敬地向朱瞻基行礼,“陛下,臣林尘前来汇报贸易协议后续事宜。”
朱瞻基示意他起身,“林爱卿,此次谈判你虽未亲身参与,但在京城为其操劳,也功不可没。这协议中的条款,你觉得我们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林尘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协议中的贸易条款看似对双方都有好处,但西方诸国向来善于钻空子。我们在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协议办事,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防止他们在贸易中使诈。比如在关税和货物查验方面,我们要制定详细的规则和流程,确保公平公正。”
朱瞻基认真聆听,不时点头表示认可,“林爱卿所言甚是。朕已决定在国内进行一系列改革,提升国力,你可有什么想法?”
林尘心中一喜,他早就期待着朝廷能有改革之举,当下便说道:“陛下,臣以为在商业方面,我们可以鼓励民间贸易的发展,开设更多的集市和商埠,促进货物的流通。同时,加强对商业的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不法商贩。在军事上,除了加强边防建设,还可以组建一支专门的海军力量,以应对海上的威胁。”
朱瞻基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林爱卿的想法与朕不谋而合。商业繁荣能带动国家经济发展,而强大的海军则是我们维护海上权益的重要保障。此事就交由你和兵部尚书共同商议,制定详细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