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太平了,杨仪怎么又把北伐之事拎出来了?
刘禅原本有些慵懒的姿势,在听到杨仪的话后瞬间坐直,眉头紧皱,面露难色。
他的手指微微握紧扶手,心中涌起一阵烦躁。
杨仪怎么又提这北伐之事了?
诸葛亮已经仙逝,在经历了没有相父的这段时日后,刘禅已经感觉疲惫,满脑子想的都是偏安一隅,不参与他国纷争。
可眼下,杨仪居然又主动提出北伐,怎能不让刘禅心衰力竭呢?
“杨爱卿,丞相新丧,我蜀汉上下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刘禅眼珠子一转,带着几分推诿的神色,语气故作沉重。
他缓缓抬起手,轻轻抚了抚额头的汗珠。
“且北伐之事,耗费巨大,如今我蜀汉国力尚未完全恢复,贸然北伐,岂不是太过冒险?”
“朕以为休养生息,保百姓安宁即可。”
刘禅的语气中透出一丝无奈,在他看来,现在的蜀汉,经不起任何动荡。
蒋琬站在下方,目光微闪,仅听刘禅之言,就已明白他话中之意。
他果断站出,神情严肃,声音沉稳有力:“陛下圣明!丞相在世时,虽力主北伐,但彼时我蜀汉有丞相统筹全局,将士用命。如今丞相已逝,朝堂局势不稳,国力也需积攒,此时北伐,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费祎紧随其后,微微躬身:“蒋大人所言极是。北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今我蜀汉刚刚经历诸多变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军队也需要时间调整。此时北伐,恐怕难以支撑,还望陛下三思!”
两人接连着站出来,和杨仪唱反调,这也在杨仪的意料之中。
杨仪冷笑一声,目光如炬,语气中带着一丝讽刺:“诸位所言,看似有理,实则目光短浅。丞相的北伐大业,是为了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如今若因丞相离世,便放弃北伐,如何对得起先帝遗愿?又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眼看杨仪拿此说事,董允按捺不住,激动地向前跨出一步,声音洪亮:“杨仪,你口口声声说继承丞相遗志,可丞相北伐是有充足准备和周密计划的。如今你不顾国情,仓促提议北伐,到底是何居心?”
向朗也上前一步,语气急促:“是啊,此时北伐,实在是冒险之举。我们应先稳定朝堂,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待时机成熟,再图北伐大业也不迟!”
双方争执不休,朝堂上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刘禅面露犹豫之色,目光在杨仪与蒋琬等人之间来回游移,心中左右为难。
他深知北伐的风险,但又担心违背先帝遗愿,被天下人诟病。
刘禅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神情复杂,仿佛在权衡利弊。
蒋琬看出了刘禅的思虑,再次进言,语气沉稳而恳切:“陛下,北伐之事,不可仓促决定。我们应从长计议,安抚百姓,增强国力。待时机成熟,再行北伐,必定事半功倍。”
杨仪嘴角浮起一抹冷笑,目光犀利地看向蒋琬,反驳道:“蒋大人此言差矣!丞相离世,正是我们继承其遗志,完成北伐大业之时!”
“至于朝堂局势不稳,正因如此,才更需要一场胜利来凝聚人心!而积攒国力,北伐若获胜,夺得曹魏之地,资源和人力皆可补充,这难道不是壮大国力的契机?”
接着,杨仪目光转向刘禅,神色认真,语气坚定:“陛下,百姓休养生息固然重要,但若无北伐胜利,蜀汉偏安一隅,曹魏岂会放过我们?敌军压境之时,百姓又怎能真正安宁?军队整顿,实战才是最好的磨砺。此次北伐,便是锻炼军队的良机!”
见状,郭攸之冷哼一声,质问道:“杨大人,北伐之事关乎蜀汉存亡。当下我们内部尚未安定,贸然出兵,若后方生乱,前方战事又不利,我蜀汉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啊!”
杨仪神色严肃,语气清冷:“哼哼……内部不安定?恰恰是因为官员们缺乏一个共同目标!北伐,便是凝聚各方力量的契机。只要我等上下一心,后方怎会生乱?”
“至于战事不利,就不必尔等操心了。我早已拟订详细战略,岂会盲目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