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68年年底,《百姓日报》发表了老人家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从这时开始,知识青年下乡,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南锣鼓巷95号院里的适龄青年们,自然都在上山下乡的行列!
除了阎解成已经成家,有了工作之外,阎解成,阎解放,刘光天,刘光福,都在下乡名单之列。
阎解娣则是按照政策,家里已经有两个哥哥下放,可以留在城里。
因为贾东旭还在,没有了秦淮茹顶岗的事发生,贾家三个孩子还是农村户口,棒梗原本不在下乡的名单之上。
然而,这知青下放,根本的原因还是城里工作岗位不够,你棒梗本就是农村户口,还天天在城里混,这让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很难办!
究其原因,就是有四合院住户问街道办:“为什么我是居民户口要下乡,而贾棒梗一个农村户口的却能留在城里?”
“农村户口的都能留在城里,我们城市居民户口的为什么不能留下来,你街道办总要给个说法不是?”
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把这事向上汇报。
王主任调走之后,继任的主任姓马,马主任接到这份报告之后,知道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辖区内的下乡知青可能会有情绪,到时再来些大字报什么的就麻烦大了!
想来想去,马主任决定把棒梗强制送回原籍。并且规定他只能半年回来一次,每次在家不许超过三天。
决定之后,马主住给派出所和秦家村都打了电话,把事情都定了下来。
当街道办和派出所所的人一起到四合院通知棒梗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赶回乡下。
棒梗的户籍随母亲,落在昌平秦家村,离四九城也不远,他要是回秦家村,那比知青下乡可好多了!
但是棒梗自小在四九城长大,在贾张氏的熏陶下,从心底里看不起农村人。
更别说他一直游手好闲,时不时的出手一次,在城里的日子不要过得太舒坦!
这一听要强制回乡下,那是一万个不乐意!前几天他还取笑下乡的阎解放,阎解旷,。
笑话他们虽然是城市居民户口,不还是下乡种地的命!如今这事轮到他身上,他真是笑不出来了。
贾家接到通知之后,贾张氏和秦淮茹不淡定了,原本她们认定棒梗是不用下乡的,哪知如今来了这么一出。
秦淮茹嫁到贾家这么多年,在农村公社化之前,因为有粮食拿,一年还回去几次,公社化之后,几年也难得回去一趟!
特别是困难时期,秦淮茹回娘家借过几次粮,但是贾家的原则就是我凭本事借来的东西,为什么要还?
这么一搞,导致了秦淮茹和娘家也基本断了来往。贾东旭也知道这次棒梗是逃不过回乡的命运了。
贾张氏却是不干了,她最疼她的大孙子,一听要把她最疼爱的大孙小送回乡下务农,而且只能半年回来一次,终于爆发了!
她对着街道办和派出所的同志撒泼,开启了许久未用的亡灵招招唤,呼天抢地的想通过这种方式留下棒梗。
奈何她情急之下,忘了撒泼对象是干什么的,一下就惹怒了两个直管他们的强力部门。
于是,贾张氏撒泼没起一点作用,而是起了反效果!喜提拘留七天。
街道办的干事更是一发狠,勒令贾张氏拘留结束三天内,必须回乡下,无故不许回来!
街道办和派出所的同志当着所有跑来看热闹的众人,作出了对贾家的处罚,并且当场就带走了贾张氏!
贾家顿时一片愁云惨雾,以贾张氏的刻薄性子,早就和老家没了来往,如果回乡下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还好贾张氏要在拘留所里关七天,先解决棒梗的事吧!胳膊拧不过大腿,棒梗是必须回秦家村的。
秦淮茹只能买了些礼品,,带上扛着铺盖卷儿,满脸不情不愿的棒梗,厚着脸皮去了秦家村。
秦淮茹的父母见秦淮茹带着棒梗回来,还扛着铺盖卷儿,很是奇怪,都这么多年没回来过,这次还带着礼品,也不知道有啥事。
在自家老爹询问的目光中,秦淮茹只得一五一十的把原由说个清楚。
秦老爹看看一脸反骨相的棒梗,也只能叹气,谁让他是自己的外孙呢!
他家人口也多,没有住的地方,只能把柴房收拾收拾,让棒梗先安定下来。
又带了秦淮茹母子二人去村部找了大队长,大队长早就接到公社通知,就把棒梗和秦老爹安排在同一个生产队,工分从上工的那一天开始记。
安排好棒梗,临回城时秦淮茹掏出了五块钱,递给棒梗,对他说道:“棒梗,在外公这里要听话,这钱你留着用,妈过段时间会来看你的!”
现在的农村是按工分给口粮,棒梗回来,那是一粒粮食也没有的,要等分粮,那得到年底,秦家也没那么多的粮食来养着他。
秦淮茹没办法,只能和秦老爹商量,最后答应每个月给秦老爹三块钱,一直给到大队分粮时再说。
秦淮茹安排好了棒梗,给了钱交代他几句之后,赶最后一趟班车回了四九城,家里还有一堆破事等着她。
晚饭时,棒梗端着碗,里边是玉米糊糊,桌子上只有野菜棒子面窝头,还有一盘子咸菜和一盘没多少油的炒白菜!
棒梗大爷都多久没吃过这种饭菜了?除了因难的那三年,哪天不比这儿吃的好?最差也有二合面馒头啊!
今天扛着行李到秦家村,这大半天的,棒梗早就饿了,有心想不吃这种饭,但是肚子很诚实!
肚子传来的阵阵饥饿感,又让棒梗想起了那三年,面对现实,他也不得不低头,吃起晚饭,难吃总比挨饿强。
吃过晚饭,棒梗初来乍到,和表兄弟们没什么话说,就在外婆的唠叨声中,洗了脸脚躺在柴房里刚铺的床上,准备迎来明天第一次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