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即便政变势力掌权,德意志帝国对奥斯曼帝国的立场也无需改变。
反而保持“至今为止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要是时间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还另当别论,但若奥斯曼帝国想要在此时插手德英协商,借此从俄罗斯和有亲俄倾向的巴尔干国家手中夺回那早已逝去的昔日荣耀,那对德(汉斯)而言将会非常棘手。
“再说了,这一切还都是因为青年土耳其革命引发的。”
对汉斯来说,比起青年土耳其革命,更棘手的反而是那场“事件”。
一旦处理不当,巴尔干半岛这个欧洲的火药桶,局势恐怕会迅速失控。
“现在一切都结束了,陛下。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这里签字。”
“你们这些叛徒!”
1908年7月24日,正值伦敦奥运会如火如荼,关于通古斯大爆炸的议论沸沸扬扬。
尽管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竭力镇压,伊斯麦尔·恩维尔最终还是与联合进步委员会的领导层一道,踏入了君士坦丁堡。他带着讥讽的神情,对坐在王座上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说道。
曾经象征着恐惧的“血腥苏丹”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咬紧嘴唇渗出血丝。然而,既然君士坦丁堡已落入政变军之手,他再无任何反抗的余地。
最终,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颤抖着举起笔。
这些人如今所要求的,是恢复奥斯曼帝国在坦齐马特(tanzimat)改革时期诞生的首部宪法——1876年宪法。此宪法在1878年被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解散议会、恢复专制统治时一同废止。而现在,他们要他颁布帝国法令,宣布宪法复原。
但所谓的“青年土耳其党”想要的,绝不仅仅是宪法的恢复。
他们终有一日会废黜自己,将奥斯曼帝国彻底据为己有。
‘但若以为一切都会如你们所愿,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仍有忠于我的人存在。他们终将驱逐你们这些叛军,恢复帝国的秩序!’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一边签下法令,一边在心中燃烧着愤怒与复仇的誓言。
实际上,即便青年土耳其党结束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反革命的尝试依旧层出不穷,诸如“三三一事件(31 mart syan)”便是由伊斯兰主义者及专制主义支持者发起的反叛。
1909年4月,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保守派支持者甚至成功将青年土耳其党暂时赶出君士坦丁堡,短暂恢复了政权。
然而,他们不过是夺回了君士坦丁堡而已,帝国其他地区及军队仍牢牢掌握在青年土耳其党手中。最终,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最后一次反击,以他被彻底废黜而告终。
“哼,总算结束了。”
当仍不愿接受命运、怀揣复仇幻想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法令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伊斯麦尔·恩维尔满意地勾起嘴角。
暴君的时代,终于画上了句号。
如今,奥斯曼帝国将由伊斯麦尔·恩维尔和联合进步委员会领导,重新夺回曾令整个欧洲颤抖的帝国荣耀。
而抱有如此信念的,绝不仅仅是伊斯麦尔·恩维尔一人。
其他青年土耳其党成员也深信,他们将重塑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令其更加强大。
“还不是庆祝的时候,兄弟们。”
就在众人因击败苏丹而欢呼雀跃之际,联合进步委员会的领袖之一、青年土耳其革命的主导者艾哈迈德·尼亚齐贝伊(ahmed niyazi bey)冷静地开口。
“革命尚未结束,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由于青年土耳其革命是由精英军官与知识分子发起,因此尚未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更别提仍有一批忠于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保守势力依然存在,尤其是伊斯兰主义者。
唯有获得民众支持,彻底清除这些残余势力,全面掌控奥斯曼帝国,革命才能真正宣告成功。
“说起来,德国和英国对我们的革命反应如何?”
“目前两国都承认了政变的合法性。不过,当我们试探性地提出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时,他们都巧妙地避开了话题,委婉拒绝了。可以看出,德国与英国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外交关系。”
“啧,维持现状吗。”
伊斯麦尔·恩维尔不满地咂了咂舌。
事实上,正如汉斯所料,青年土耳其党确实希望借助德意志帝国和大英帝国的支持,对抗俄国,收复那些被俄罗斯及其在巴尔干半岛扶植的斯拉夫国家夺走的领土。
考虑到党内存在着亲德与亲英派,这种期待并不奇怪。
然而,无论是德国还是英国,都希望与奥斯曼帝国保持友好关系而非深度捆绑。毕竟,一旦处理不慎,不仅可能激怒俄罗斯,甚至可能点燃被誉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
但伊斯麦尔·恩维尔对此并不知情。他坚信,正是因为青年土耳其党的地位尚不稳固,德国和英国才暂时观望。一旦他们彻底掌控奥斯曼帝国,巩固政权,德英两国的态度必将发生改变。
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伊斯麦尔·恩维尔与同伴们迈出了苏丹宫殿的大门。
一个崭新的时代,正等待着他们。
“我们已收到奥匈帝国方面的提案。”
正值奥斯曼帝国因青年土耳其党革命而动荡不安之际。
趁着奥斯曼的混乱,奥匈帝国领地——摩拉维亚的布赫劳(buchlau)城堡内,一场隐秘而机密的会谈正在进行。
“此外,尼古拉二世陛下已决定接受贵国的提案。”
“哦?此言当真?”
“当然。我们俄罗斯帝国将承认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合并。不过,相应的,奥匈帝国也必须履行承诺。”
听到俄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伊兹沃尔斯基(Алekcahдp Пetpoвnч n3вoльcknn)的话,奥匈帝国外交大臣阿洛伊斯·莱克萨·冯·埃伦塔尔(alois lexa von aehrenthal)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满意的笑容。
波斯尼亚危机(bosnian crisis)。
比起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汉斯更为忧虑的事情,终于拉开了序幕。
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也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