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一过,又要开始上班了,每天早出晚归的。
我经常去的很早,坐着49路公交车,到了外滩看风景。
我站在外滩的江边,看着一年四季的变迁,已经看过很多次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和智者都是我们心中的理想。
我们这座沿海城市,山是没有的,水还是很多的。
上海濒临着东海,是水滋养了这座城市。
我的家乡又离海也不远,大概也就十来公里。
以前,感觉还很远,初中高中好多同学都组织去海边游玩。
那时的十多公里,真的从来没有感觉近过。
我们四五个同学,骑着车,从这里出发,那时的路况也没有现在这么好,除了一段路还可以,剩下基本都是不宽阔的马路。都是沥青路为主。
当时还好汽车不多,开在路上,汽车不多,拖拉机不少啊,有时候还有牛车经过。
那时候,骑着一辆28寸的凤凰自行车,那个车真的很重,不适合骑行,但是很结实,几乎是那个年代的标配。除了偶尔链条断了,其他几乎没毛病。
一辆车轻松带三四个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骑行这样的自行车,被称为“老坦克”。
我从会汽车开始,就是一直骑着这样的车上学放学,到处闲逛的。
就这样的破车,以前还经常有人的车被偷,那个年代有点久远了。
我们一行人,都在马路上穿行着。
那时的,路边多是农田,田里也经常看到劳作的农民们。
只要一出城区,户外的天地就感觉很开阔。有树,有小草,有各种昆虫,特别的美好。
在路上经过水牛,慢条斯理的,一边甩着尾巴,一边向前进,偶尔在路边的品尝下小草。它的主人也不着急啊。
它还有很多伙伴在田里干活呢,它也不急着去帮忙。
有时候,还有中型的拖拉机开过,很远就能听到它的声音,“突突突”的,特别令人关注。
小的时候,有拖拉机开过,我们总是爬到拖拉机上,搭一段,马上就下来,有点铁道游击队的感觉。
等大一点了,这个就不好玩了。
我们起了大概有一个小时,从大路转到了小路,其实也不小,人少了很多。
快到海边有一条路,经常有很多解放牌嗯卡车开过,后来我才知道,这里靠近星火农场,有一个驾校,都是学习开车的。
那时的学车也真认真,都要住在这里学车,一学就是一个月,不像现在这么容易。
等我们真正到了,海边,风特别大的。
说是海滩,但是没有电视电影里海滩的感觉。
因为我们的海滩都是泥沙滩涂,是烂泥和沙子混合而成的海滩,海滩不是黄色,海水也不是蓝色的。
上海位于长江下游,每年长江上中游都有大量的泥沙被带下来,逐渐形成了上海这边的冲积平原。
我们区的沿海的十来公里,都是唐朝以后冲积才逐渐形成的。上海有三分之一面积,都是秦朝以后才形成的。
这一片的海滩,好像个大坑一样。我们把车停在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