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栀子本身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泡酒后,其有效成分融入酒中,增强了通经活络的作用,使功效能更好地发挥,以下为你介绍相关附方及作用:
黄栀子枸杞酒
配方:黄栀子30克、枸杞50克、白酒1000毫升。
作用: 枸杞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与黄栀子搭配泡酒,既保留了黄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又增添了枸杞的滋补之力。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导致的目赤肿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症状 ,兼具养生保健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
黄栀子当归酒
配方:黄栀子40克、当归30克、白酒1500毫升。
作用:当归擅长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黄栀子与当归一起泡酒,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对因血热兼血瘀导致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妇科问题有一定的调理作用,还能改善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血肿痛。
黄栀子防风酒
配方:黄栀子35克、防风20克、白酒1200毫升。
作用: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黄栀子防风酒主要作用为祛风清热、通络止痛,可用于缓解外感风邪兼内热导致的头痛、身痛、关节疼痛等,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出现的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黄栀子:药用植物的多面解析
黄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别名山栀、白蟾花等,是一种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应用历史且价值颇高的药用植物。它不仅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医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应用中也备受关注。
一、生长产地分布
黄栀子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性较弱,对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它原产于中国,在南方地区广泛分布。在江西,特别是抚州等地,黄栀子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黄栀子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产出的黄栀子品质优良。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凭借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山地资源,也是黄栀子的重要产地。这些地区的黄栀子产量可观,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地。
在国外,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也有黄栀子分布,不过在品种和产量上与中国有所差异。这些国家多将黄栀子用于园艺观赏,随着对其药用价值的深入了解,近年来也逐渐重视其药用开发。
二、形态与特征
黄栀子为常绿灌木,植株高度一般在03 - 3米之间。其嫩枝常为绿色,老枝则变为灰褐色,小枝纤细。叶片对生或3叶轮生,呈革质,形状多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5 - 14厘米,宽2 - 7厘米。叶片表面光滑,上面为亮绿色,下面颜色稍淡,中脉在上面平坦,下面凸起。
黄栀子的花单生于枝顶,花梗极短,花大且芳香。花萼呈管形,有纵棱,裂片呈线形,长1 - 3厘米。花冠为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直径4 - 6厘米,裂片5 - 7枚,呈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伸展,比花冠管稍短。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 - 22厘米,伸出花冠外。子房下位,1室,花柱粗厚,柱头膨大,呈头状。
其果实为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 - 7厘米,直径12 - 2厘米,有翅状纵棱5 - 9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厘米,宽达6毫米。种子多数,扁圆形,稍有棱角,直径约3毫米,呈鲜黄色。花期集中在3 - 7月,果期在5月至翌年2月。
三、药用部分
黄栀子主要以成熟果实入药,其果实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环烯醚萜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等。其中,栀子苷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菌、利胆等多种药理作用。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血脂等功效,为黄栀子的药用价值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附方功效与作用
栀子豉汤:由栀子、香豉组成。《伤寒论》记载,此方可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等症状。方中栀子清热除烦,香豉宣散解郁,二者配伍,可清宣胸膈郁热,使热邪有出路,从而缓解心烦失眠等不适。现代研究表明,栀子豉汤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有一定作用。
茵陈蒿汤:包含茵陈、栀子、大黄。源自《伤寒论》,是治疗湿热黄疸的经典方剂。茵陈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栀子通利三焦,导热下行,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三药合用,使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去,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等疾病属湿热黄疸者,疗效显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茵陈蒿汤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红素排泄,从而达到退黄的效果。
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出自《外台秘要》,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三焦火毒热盛证,表现为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等。栀子与其他三药协同,使泻火解毒之力更强,全面清除三焦之火。临床常用于治疗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急性湿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科疾病属热毒炽盛者。药理研究显示,黄连解毒汤具有强大的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栀子柏皮汤:由栀子、黄柏、甘草组成。《伤寒论》记载其可治疗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清热利湿,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功,对于湿热蕴结导致的黄疸,尤其是症状较轻者,有较好疗效。现代研究表明,该方能够调节肝脏代谢功能,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黄疸消退。
八正散:含有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淋证,症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等。栀子在方中协助清热泻火,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八正散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等属湿热下注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八正散能抑制泌尿系统细菌生长,缓解尿道平滑肌痉挛,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
凉血地黄汤:由生地黄、当归尾、地榆、槐角、黄连、天花粉、生甘草、升麻、赤芍、枳壳、黄芩、荆芥、栀子组成。可治疗湿热下注,肠风脏毒下血。方中栀子清热泻火,协助其他药物凉血止血、清利湿热。常用于治疗痔疮出血、肛裂出血等肛肠疾病属湿热内蕴者。临床研究发现,凉血地黄汤能改善肛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
加味逍遥散:在逍遥散基础上加牡丹皮、栀子而成。《内科摘要》记载其可治疗肝郁血虚,化火生热。症见烦躁易怒、头痛目涩、颊赤口干、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等。栀子清肝泻火,与逍遥散中疏肝理气、养血健脾之品配伍,既能疏肝解郁,又能清热养血。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郁血虚有热者。现代研究表明,加味逍遥散对内分泌系统有调节作用,能改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抑郁等症状。
清胃散:包含生地黄、当归参、牡丹皮、黄连、升麻,可加栀子以增强清热之力。《脾胃论》记载其可治疗胃火牙痛。方中黄连清胃泻火,栀子协助加强清热功效,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清热,升麻清热解毒、引药上行。用于治疗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等胃火上炎之症。临床常用于治疗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疾病属胃火炽盛者。药理研究显示,清胃散能抑制口腔细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栀子金花丸:由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金银花、知母、天花粉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大便秘结等。栀子在其中发挥清热泻火的作用,与其他药物协同,全面清除肺胃之热。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属肺胃热盛者。现代研究表明,栀子金花丸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能有效缓解上述疾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