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皮的常用剂量为5-15克,五加皮单一,用药作用及用量的十例:
1 风湿痹痛:取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祛风湿、通经络,缓解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2 肝肾亏虚:用五加皮12克,浸泡于500毫升白酒中,密封7日后,每日适量饮用,能补肝肾,改善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3 筋骨痿软:五加皮15克,研末,每次取3克,用温水冲服,每日3次,可强筋骨,改善筋骨痿软无力的状况。
4 水肿:取五加皮9克,水煎后分2次服用,每日1剂,能利水消肿,促进体内多余水分代谢,减轻水肿症状。
5 脚气肿痛:用五加皮10克,加适量清水煎后泡脚,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可祛湿通络,缓解脚气引起的肿痛。
6 小儿行迟:五加皮6克,与适量瘦肉炖煮,让小儿食用,每周2-3次,可补肝肾、强筋骨,辅助治疗小儿肝肾不足所致的行迟。
7 腰膝冷痛:五加皮12克,与生姜3片同煎,每日1剂,分2次服,能温养肝肾、祛寒除湿,减轻腰膝冷痛症状。
8 体虚乏力:取五加皮8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可增强身体机能,改善体虚乏力、精神不振的情况。
9 心悸气短:五加皮9克,与适量红枣同煮,每日服用1次,可通过利水消肿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悸气短症状。
10 失眠多梦:五加皮5克,研末,睡前用温水冲服,可补肝肾、调气血,改善失眠多梦。
五加皮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一、描述
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呈不规则筒状或槽状,长约5 - 15厘米,直径约1 - 3厘米。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内表面淡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呈灰白色。气微香,味微辣。
二、归经
五加皮归肝、肾经。《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五加皮入肝、肾二经。”其辛散温通,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三、产地与分布
五加皮主要分布于湖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为五加皮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四、形态与特征
五加皮树为落叶灌木,高2 - 3米。枝无刺或于叶柄基部有刺。叶为掌状复叶,互生,小叶5 - 7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黄绿色,花瓣5,长圆状卵形。果实球形,熟时黑色。
五、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用法
1 内服:可煎汤、浸酒或入丸、散。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五加皮酒”,将五加皮与白酒浸泡,具有祛风湿、强筋骨的功效。
2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汤洗。如用五加皮煎汤外洗,可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等。
(二)注意事项
1 用量:五加皮的用量一般为5 - 10克。外用适量。
2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服。《本草经疏》中提到:“阴虚火旺者慎服。”
3 不宜久服: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肝肾阴虚。
六、功效与作用
(一)祛风湿
五加皮能祛风湿,可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等。其辛散温通,能祛风除湿,缓解疼痛。如《太平圣惠方》中的“五加皮散”,以五加皮与羌活、独活等配伍,治疗风湿痹痛。
(二)强筋骨
五加皮能强筋骨,可用于筋骨痿软、腰膝酸软等。其能补肝肾、强筋骨,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五加皮汤”,以五加皮与杜仲、牛膝等配伍,治疗筋骨痿软。
(三)利水消肿
五加皮能利水消肿,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其能促进水液代谢,减轻水肿症状。如《金匮要略》中的“五皮饮”,以五加皮与茯苓皮、大腹皮等配伍,治疗水肿。
(四)清热解毒
五加皮能清热解毒,可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等。其能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症状。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五加皮丸”,以五加皮与黄连、黄芩等配伍,治疗热毒疮疡。
七、附方举例
(一)五加皮酒
组成:五加皮30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
用法:将五加皮洗净,放入白酒中浸泡一周后即可饮用。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用途: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等,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
(二)五加皮散
组成:五加皮15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
功效:祛风湿、止痛。
用法:将五加皮、羌活、独活研成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
用途: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可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三)五加皮汤
组成:五加皮1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
功效:强筋骨、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