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效与作用:峻下逐水,主治水肿实证,二便不利,形气俱实者。
- 使用方法:将上述药材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小豆大。初服5丸,每日3次,以温开水送服。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可逐渐增加剂量,但每次最多不超过10丸。疗程根据水肿消退情况而定,一般为10-20天。
4 牵牛子丸(《太平圣惠方》)
- 组成:牵牛子(微炒)、木香、槟榔、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30克。
- 功效与作用:行气导滞,消积通便,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
- 使用方法:将药材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20-30丸,饭后用生姜汤送服。每日2次。疗程以脘腹胀满消失、大便通畅为度,约5-7天。
5 牵牛子汤(《外台秘要》)
- 组成:牵牛子(捣末)30克,大枣20枚。
- 功效与作用:逐水消肿,兼护胃气,主治水肿腹满。
- 使用方法:先将大枣煮熟,取枣肉与牵牛子末混合,制成丸剂。每次服用适量,以温开水送服。每日1-2次。疗程以水肿减轻、腹部胀满缓解为一个阶段,约7-10天。
6 牵牛子粥(《普济方》)
- 组成:牵牛子末1克,粳米50克,生姜2片。
- 功效与作用:泻下逐水,健脾和胃,适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症。
- 使用方法:先将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牵牛子末和生姜片,稍煮片刻即可。空腹食用,每日1次。疗程不宜过长,一般3-5天为一个疗程,以免损伤脾胃。
7 牵牛子治虫积腹痛方
- 组成:牵牛子(炒)、槟榔各等份。
- 功效与作用:杀虫消积,主治蛔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引起的腹痛。
- 使用方法:将两味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3-6克,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每日1次,连服3-5天为一个疗程。
8 牵牛子治痰饮喘咳方
- 组成:牵牛子(炒)、葶苈子(炒)各30克,大枣10枚。
- 功效与作用:泻肺平喘,逐饮化痰,主治痰饮壅盛,肺气上逆所致的喘咳。
- 使用方法:将牵牛子和葶苈子研为细末,大枣去核,与药末混合,制成丸剂。每次服用3-6克,饭后用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疗程以喘咳症状明显减轻为标准,约7-10天。
9 牵牛子治脚气水肿方
- 组成:牵牛子(炒)、木瓜各30克。
- 功效与作用:利水消肿,舒筋活络,主治脚气水肿,下肢沉重疼痛。
- 使用方法:将两味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3-6克,用黄酒送服。每日2次。疗程以水肿消退、下肢疼痛减轻为度,约10-15天。
10 牵牛子治肝硬化腹水方
- 组成:牵牛子(炒)、丹参、白术各30克。
- 功效与作用:逐水消胀,活血化瘀,健脾利水,主治肝硬化腹水。
- 使用方法:将药材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疗程根据腹水消退情况而定,一般需要持续治疗2-3个疗程,每个疗程15-20天。
七、可否食疗配伍与禁忌
牵牛花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一般不建议作为常规的食疗食材大量使用。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经过合理的配伍和严格的剂量控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食疗辅助治疗。例如,前面提到的牵牛子粥,在水肿患者脾胃功能尚可的情况下,短期适量食用,有助于利水消肿。然而,牵牛花子的使用存在诸多禁忌。孕妇禁用,因为其泻下逐水作用较强,可能导致流产。脾胃虚弱者、体质虚寒者也应慎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病情。此外,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二者药性相反,同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在使用牵牛花子进行食疗或药用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剂量和疗程,避免自行滥用。
八、炮制方法及相应的剂量和使用
炮制方法
生牵牛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生牵牛子泻下作用峻猛,毒性较强。
炒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断面浅黄色,稍具香气时,取出晾凉。炒牵牛子泻下作用缓和,毒性降低,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剂量和使用
牵牛花子的用量一般为3-9克,入丸、散剂时用量酌减。具体用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在使用时,应遵循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的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
九、科学依据详情介绍
现代科学研究对牵牛花子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探索。牵牛花子中含有牵牛子苷、牵牛子酸、脂肪油、蛋白质等多种化学成分。牵牛子苷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强蠕动,导致剧烈腹泻,这是其泻下作用的主要机制。此外,牵牛子苷还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能够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水液的排出,从而发挥逐水消肿的功效。在抗菌方面,牵牛花子的提取物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有助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对于牵牛子的杀虫作用,研究表明其所含的成分能够麻痹虫体,使虫体不能附着在肠壁上,从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然而,由于牵牛花子具有一定的毒性,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方法,确保用药安全。
牵牛花子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凭借其独特的功效和广泛的应用,在中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其作用、别名、产地、形态、药用部位、附方、食疗、炮制及科学依据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味中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为人类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