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通过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使风热之邪得以疏散,发热症状得以缓解,同时减轻咽喉和呼吸道的炎症,促进身体的康复,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的进一步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如支气管炎、肺炎等,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状态,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 治肺热咳嗽
- 配方:苦蘵 20 克、黄芩 10 克、浙贝母 10 克、桑白皮 12 克、杏仁 10 克、瓜蒌 15 克、桔梗 6 克、炙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药材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 25 分钟,取汁分 2 次温服,每日 1 剂,连服 5 天至 7 天。
-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对于肺热壅盛、肺失宣降引起的咳嗽、咯痰黄稠、胸闷气喘等症状有显着疗效。通过清泻肺热、化痰止咳,使肺部的热邪得以清除,痰液得以稀释和排出,改善肺部的通气功能,缓解咳嗽和气喘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呼吸质量和生活质量,预防肺热咳嗽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部疾病,保护肺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结构。
3 治咽喉肿痛
- 配方:苦蘵 15 克、玄参 12 克、麦冬 10 克、桔梗 6 克、射干 10 克、胖大海 6 克、甘草 3 克。
- 制法与用法:把药材洗净,苦蘵、玄参、麦冬、桔梗、射干、甘草放入锅中,加水煎煮 20 分钟,然后加入胖大海,再煮 5 分钟,取汁分 2 次至 3 次含漱后咽下,每日 1 剂,连服 3 天至 5 天。
- 功效:滋阴清热、利咽消肿,适用于热毒蕴结、阴虚火旺导致的咽喉肿痛、咽干口渴、声音嘶哑等症状。通过清热解毒、滋阴润燥,减轻咽喉部的炎症和红肿,缓解疼痛,滋润喉部黏膜,促进喉部的修复和恢复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的发声能力和咽喉舒适度,预防咽喉疾病的反复发作,保护喉部的健康,使患者能够正常饮食、交流和工作。
4 治湿热黄疸
- 配方:苦蘵 25 克、茵陈 15 克、栀子 10 克、大黄 6 克(后下)、柴胡 10 克、郁金 10 克、茯苓 15 克、泽泻 10 克、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除大黄外的药材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 30 分钟,然后加入大黄,再煎煮 10 分钟,取汁分 2 次温服,每日 1 剂,连服 7 天至 10 天。
-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针对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的黄疸,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胁肋胀痛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清利肝胆湿热,促进胆汁的排泄,减轻肝脏的炎症和损伤,使黄疸症状逐渐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预防黄疸进一步加重导致的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保护肝脏的健康和正常代谢功能。
5 治痢疾
- 配方:苦蘵 20 克、黄连 6 克、黄柏 10 克、白头翁 12 克、秦皮 10 克、木香 6 克、槟榔 10 克、炙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药材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 30 分钟,取汁分 2 次温服,每日 1 剂,连服 3 天至 5 天。
-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对于湿热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等症状有显着的缓解作用。通过清除肠道湿热之邪,抑制痢疾杆菌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减轻肠道炎症,调节肠道的蠕动功能,缓解腹痛和里急后重感,使大便恢复正常,预防痢疾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身体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消化功能。
6 治痈肿疮毒
- 配方:新鲜苦蘵适量、蒲公英 20 克、紫花地丁 15 克、金银花 15 克、野菊花 10 克、白芷 6 克、天花粉 10 克、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新鲜苦蘵洗净捣烂,与其他药材(洗净)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 20 分钟,取汁内服,每日 1 剂,分 2 次服用;同时将捣烂的苦蘵外敷于痈肿疮毒处,每日换药 1 次至 2 次。
-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痈肿疮毒,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破溃等症状。通过内外合治,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促进疮疡的愈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防止疮毒扩散,保护周围组织的健康,提高患者的身体舒适毒和生活质量,预防痈肿疮毒引起的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促进机体的恢复和健康。
7 治蛇虫咬伤
- 配方:新鲜苦蘵 30 克、半边莲 20 克、七叶一枝花 10 克、紫花地丁 15 克、雄黄 3 克(研末冲服)、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新鲜苦蘵、半边莲、七叶一枝花、紫花地丁洗净,捣烂取汁,先口服 20 毫升至 30 毫升,剩余药汁加入雄黄末调匀后外敷于蛇虫咬伤处,每日换药 2 次至 3 次,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必要及时就医。
-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解毒,对于蛇虫咬伤引起的局部红肿疼痛、麻木、头晕恶心等中毒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通过清热解毒、中和毒素,减轻蛇虫毒液对机体的损害,促进伤口的愈合,缓解疼痛和不适,预防蛇虫咬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过敏性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等,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患者在野外活动时应对蛇虫咬伤的应急处理能力和生存能力。
8 治湿疹瘙痒
- 配方:苦蘵 30 克、苦参 20 克、白鲜皮 15 克、地肤子 15 克、黄柏 10 克、苍术 10 克、蛇床子 10 克、防风 10 克、蝉蜕 6 克、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药材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 30 分钟,取汁趁热熏洗患处,待水温适宜时坐浴或浸泡,每次 15 分钟后 20 分钟,每日 1 次至 2 次,连续使用 5 天至 7 天。
-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止痒,适用于湿热蕴结肌肤所致的湿疹,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症状。通过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减轻皮肤的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症状,促进湿疹的消退,改善皮肤的外观和质地,提高患者的皮肤舒适度和生活质量,预防湿疹的反复发作和继发感染,保护皮肤的健康和屏障功能。
9 治水肿胀满
- 配方:苦蘵 20 克、茯苓皮 15 克、大腹皮 12 克、桑白皮 10 克、陈皮 6 克、生姜皮 6 克、冬瓜皮 20 克、车前子 10 克(包煎)、泽泻 10 克、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药材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 30 分钟,取汁分 2 次温服,每日 1 剂,连服 7 天至 10 天。
- 功效:利水渗湿、消肿理气,对于水湿停滞所致的水肿胀满,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胸腹胀满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利水渗湿、行气消肿,促进体内水液代谢,增加尿量,减轻水肿程度,改善肢体的肿胀和胀满感,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预防水肿进一步加重导致的心衰、肾衰等严重并发症,保护机体的重要脏器功能和水液平衡。
10 治小儿疳积
- 配方:苦蘵果实 10 克、使君子 10 克、槟榔 6 克、麦芽 15 克、神曲 10 克、山楂 10 克、白术 10 克、茯苓 10 克、炙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苦蘵果实洗净,与其他药材一起研成细末,过筛后制成散剂。每次取 3 克至 5 克,用米汤或温开水冲服,每日 2 次至 3 次,连服 1 周至 2 周。
- 功效:健脾消食、杀虫消积,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所致的疳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干结或溏薄等症状。通过健脾益胃、消食化积、驱虫杀虫,调节小儿的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增强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改善小儿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发育,提高小儿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预防疳积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保障小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五、苦蘵的其他用途
除了药用价值外,苦蘵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植株可以作为一些昆虫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在一些地区,苦蘵还被用于制作天然染料,其果实或茎叶经过加工处理后,能够提取出具有一定颜色的染料,可用于染布等传统手工艺制作,为民间艺术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文化内涵,体现了苦蘵在人类生活中的多元价值和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说明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苦蘵资源的重要性和意义。
苦蘵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效和用途的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