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皮的常用剂量为9-15克,合欢皮单一,用药作用及用量的十例:
治疗失眠
- 取合欢皮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可解郁安神,帮助缓解心烦失眠症状。
缓解忧郁
- 用合欢皮12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可疏肝解郁,改善忧郁、烦躁等不良情绪。
治疗跌打损伤
- 合欢皮10克研末,用黄酒送服,每日2次,能活血消肿,促进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痛消退。
改善肺痈胸痛
- 取合欢皮15克,加适量清水煎服,每日1剂,可消痈排脓,缓解肺痈引起的胸痛、咳吐脓血等症状。
治疗疮疡肿毒
- 合欢皮9克,研成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能解毒消肿,促进疮疡肿毒的消散。
缓解关节疼痛
- 合欢皮12克,与适量桑枝同煎服,每日1剂,可活血通络,减轻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改善心悸
- 用合欢皮10克,与适量桂圆肉一起煮水饮用,每日1次,可养血安神,缓解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症状。
治疗失眠健忘
- 合欢皮9克,远志6克,共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用温水冲服,可增强安神益智作用,改善失眠健忘。
缓解咽喉肿痛
- 合欢皮9克,桔梗6克,煎水含漱,每日数次,可利咽消肿,减轻咽喉肿痛症状。
治疗视物不清
- 合欢皮12克,与适量菊花一起泡茶饮用,每日1剂,可清肝明目,改善肝血不足所致的视物不清。
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它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药材。
一、描述
合欢皮呈卷曲筒状或半筒状,长40 - 80厘米,厚约2 - 5毫米。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较密的椭圆形皮孔,棕色或棕红色,稍有纵皱纹。内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平滑,有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淡黄棕色或黄白色。气微香,味淡、微涩。
二、归经
合欢皮归心、肝、肺经。《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合欢皮入心经、肝经、肺经。”其具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的功效,对心、肝、肺等脏腑的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产地与分布
合欢皮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其中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是合欢皮的主要产区。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为合欢皮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四、形态与特征
合欢树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6米。树皮灰棕色,平滑,小枝有棱角,嫩枝被毛。叶为二回羽状复叶,互生,羽片通常4 - 12对,小叶对生,呈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平截,全缘,两面被毛。花为头状花序,多数生于叶腋,花小,粉红色,花萼管状,花冠漏斗状,雄蕊多数,花丝细长。果实为荚果,扁平,长椭圆形,深褐色,种子多数。
五、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用法
1 内服:可煎汤、浸酒或入丸、散。如《景岳全书》中的“合欢皮汤”,将合欢皮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情志不舒、失眠等症状。
2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汤洗。如用合欢皮煎汤外洗,可治疗皮肤瘙痒、疮疡等。
(二)注意事项
1 用量:合欢皮的用量一般为6 - 12克。外用适量。
2 禁忌:孕妇及阴虚津伤者忌服。《本草纲目》中提到:“合欢皮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但孕妇及阴虚津伤者应慎用。
3 不宜久服: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
六、功效与作用
(一)解郁安神
合欢皮能解郁安神,可用于情志不舒、忧郁失眠等。其所含的合欢苷具有镇静、催眠作用,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焦虑情绪。如《千金方》中的“合欢皮散”,以合欢皮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失眠、烦躁等症状。
(二)活血消肿
合欢皮能活血消肿,可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等。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如《圣济总录》中的“合欢皮散”,以合欢皮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等。
(三)祛风通络
合欢皮能祛风通络,可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其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如《太平圣惠方》中的“合欢皮散”,以合欢皮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
(四)生肌续骨
合欢皮能生肌续骨,可用于骨折、创伤等。其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生肌长骨的作用,能够加速骨折愈合,恢复骨骼功能。如《本草纲目》中的“合欢皮散”,以合欢皮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骨折、创伤等。
七、附方举例
(一)合欢皮汤
组成:合欢皮15克,夜交藤10克。
功效:解郁安神。
用法:将合欢皮、夜交藤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失眠、多梦、心烦等,可缓解情绪,促进睡眠。
(二)合欢皮散
组成:合欢皮30克,当归15克。
功效:活血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