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接下来我们该往何处去寻求帮助?”苏妙龄望着林羽,眼中满是疲惫但仍透着坚定。
林羽沉思片刻,说道:“我听闻京城有一位大善人,经常资助教育事业,或许我们可以去京城试试。”
苏妙龄点头同意,于是两人简单收拾行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漫长路途。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遭遇了不少艰难险阻。时而遇到恶劣天气,时而道路崎岖难行,但他们心中的希望始终未曾熄灭。
终于抵达京城,林羽和苏妙龄四处打听那位大善人的下落。经过多番周折,他们终于得知大善人正在城外的一座寺庙中祈福。
两人急忙赶到寺庙,却被告知大善人正在静修,不便打扰。他们只能在寺庙外耐心等候。
从清晨等到日落,终于等到大善人出来。林羽和苏妙龄赶忙上前,恭敬地说明来意。
大善人听了他们的讲述,微微皱眉:“书院之事,我已有所耳闻,但我资助之事众多,需谨慎考虑。”
林羽连忙说道:“大人,我们书院的学子们都勤奋好学,只是苦于资源匮乏,若能得到您的援助,定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苏妙龄也诚恳地说道:“我们愿立下字据,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书院的发展上。”
大善人沉默片刻,说道:“好吧,我会派人去考察一番,若情况属实,自会相助。”
林羽和苏妙龄千恩万谢,回到了暂时的住处,焦急地等待着消息。
数日后,大善人的手下前来告知,他们对书院的情况还算满意,但援助的金额有限。
尽管如此,林羽和苏妙龄还是十分感激,带着这笔资金匆匆赶回书院。
然而,就在他们返回的途中,遭遇了盗匪。
“把身上的钱财交出来,饶你们不死!”盗匪们凶神恶煞地喊道。
林羽紧紧护住苏妙龄和装着资金的包裹,说道:“这是书院的救命钱,不能给你们!”
盗匪们一拥而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林羽和苏妙龄拼命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就在关键时刻,一队路过的官兵出现,击退了盗匪。
“多谢官爷救命之恩!”林羽和苏妙龄连连道谢。
经历了这场惊险,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资金,马不停蹄地赶回了书院。
回到书院,他们立刻着手用这笔资金改善教学条件,购买书籍,聘请更多的教师。书院的情况逐渐有了起色,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高涨。
但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烧毁了书院的部分房屋和许多教学资料。
“这可如何是好?”苏妙龄望着一片狼藉的书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林羽安慰道:“莫哭,我们已经经历了这么多困难,这次也一定能挺过去。”
他们决定再次出发寻求援助。这一次,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一些商会和行业组织上。
林羽和苏妙龄奔波于各个商会之间,向商人们讲述书院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困境。
有的商人表示同情,但表示自己无能为力;有的则提出苛刻的条件,让他们难以接受。
在一次商会的聚会上,林羽鼓起勇气上台发言,希望能打动在场的商人。
“各位,教育乃立国之本,书院培养的是未来的栋梁之材。如今书院遭遇困境,恳请大家伸出援手,您的一份帮助,将改变无数孩子的命运……”林羽声情并茂的演讲,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
会后,有几位商人表示愿意提供一定的物资支持,但对于重建书院所需的巨额资金,仍然远远不够。
苏妙龄提议:“夫君,不如我们举办一场义演,邀请一些艺人前来表演,筹集资金。”
林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两人开始筹备义演的事宜。
他们四处邀请艺人,寻找演出场地,宣传义演活动。
义演当天,来了不少观众。大家被林羽和苏妙龄的坚持所感动,纷纷慷慨解囊。
但就在义演结束后,他们在清点捐款时发现,距离重建书院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林羽感到无比的绝望。
苏妙龄握住他的手说:“夫君,不要放弃,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有希望的。”
就在他们陷入绝境的时候,一位曾经在书院读过书的学子如今已经功成名就,他得知了书院的遭遇,决定出资帮助重建书院。
“老师,当年若不是书院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是我应该做的。”学子说道。
在这位学子的帮助下,书院终于开始了重建工作。
林羽和苏妙龄亲自监督工程进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得恰到好处。
经过数月的努力,书院焕然一新,重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夫君,我们终于做到了。”苏妙龄看着热闹的书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林羽感慨道:“是啊,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只要书院能办好,一切都值得。”
然而,他们知道,书院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援助,还需要自身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于是,林羽和苏妙龄继续为书院的未来奔波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