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心里给刘平点了个赞,然后说道:“新部门与六部规格一样吧,至于部门名称还有主要的人员,你们有什么想法?”
“名字暂且不说,既然级别跟六部一样,那主官就是从二品了。”刘平开口说道:“符合条件的就那么几个,要么六部尚书里选。要么就从各部侍郎,以及都督府的几位指挥同知里选。”
荀封听到刘平这么明显的暗示,也知道该推谁了,而且看样子刘平也支持那人上位。
“毕竟是军事,臣以为从几位指挥同知里选比较合适。”
“德然吧。”关羽直接说道:“德然功绩,能力,资历都足够。”
刘备点头道:“那就德然,还需要给他至少两个侍郎官。”
“德安,从你班房里借两个人用?”
刘备笑着对刘平说道。
刘平听了以后点点头道:“不知道大王想用谁?不知道谁能得大王青睐。”
“武都人董川,长安人王优。”
刘备显然早有考量,立刻吐出来两个名字。
董川自是不必多说,这几年下来已经历练出来,内政长才,但说内政能力,不比荀彧差多少。
到了明年,董川也快三十了,更进一步,独当一面肯定是没问题的。
至于王优,这个人不算突出。他是成都第一次科举考出来的。但当时只是举人,并没有进丞相班房,而是被送到了兵部当差。
兴平四年,才被调到丞相班房,专门负责都督府、六部和丞相班房的协调工作。
能力出众,但是这个人有个特点,那就是文章写的太一般了。跟他比,刘平都算是文采斐然。
而且王优今年快五十岁了,平日里就是在班房里做事儿,刘平跟他也没什么私交。
不像跟诸葛亮,司马懿等五人那样熟络。
很明显这两个人应该都是荀彧推荐给刘备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刘备这个想法跟荀彧和李儒提前通过气,在人选上,荀彧推荐了这两个人。
相较于刘平,荀彧对他们更熟悉。
董川长于组织管理且精通农事,王优强在指挥调度且善于交际。
两个人的优势正好可以很好的完成新衙门的工作。
而且就算万一需要他们上战场也没事儿。
董川刚毅有胆色且果决,王优谨慎而多疑善谋略。
配上徐荣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刘德然,真打起来,战斗力绝对有保障。
“王优自然是没问题,董川的话……”刘平有些犹豫,现在的五人小团队其实都是刘平给诸葛亮准备的。
拿走哪一个他都心疼。
“董川还是比较时候德然的。”刘备补了一句。
刘平听了笑了笑道:“属下知道了。”
“那就这么定了。”刘备拍板。
“那丞相班房居中协调,都督府为主,兵部和吏部配合。”
刘平接了一句。
“准!”
从汉王宫出来,刘平知道接下来又得忙一段时间了。好在这事儿具体奔走协调的人是司马懿。
天越来越冷了,也不知道末年有没有小冰河期,但是从感觉上,这几年的温度一直在下降,降水量也在逐年减少。
这让刘平有些不好的预感,总感觉再这样下去,恐怕就要有旱情了。
但天灾这事儿,人力难为,只能早做准备。
搓了搓手,刘平朝着自己班房的位置去。
半道上却遇到了刘琦。
刘琦最近在成都过得很快乐,事情好做且有成就感,董川又不藏私把他当弟子一样教他做事儿。
最关键的是没有了蔡氏百般刁难,整个人都舒坦了许多。
唯一遗憾的就是,那个一路跟自己来的护卫,最终还是被刘德然给忽悠走了,据说在城外陪刘德然训练新兵呢。
当然这也没什么,在这里刘琦久违的找到了人生价值。当他第一次在田间地头,听到老百姓们朴实的感谢时,整个人都找到了人生目标。
就像董川说的那样,人只要为了理想而奋斗,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董川说这是听丞相说的。
“琦弟,这是要出去?”
刘琦不知道想什么,低着头没看到刘平。
刘平主动打了招呼。
刘琦被吓了一跳,抬头看到是刘平以后,忙道:“德安哥哥,噢不,丞相……”
“都是自家兄弟,想什么呢这么入神?”
刘琦有些尴尬,回道:“没什么。就是刚才有人来通报,说是家里来人了,某去看看,就在班房对面的茶摊。”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