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以火德自居。袁术以舜帝后裔自居,自称为黄色的土德,火生土,以显示其取代汉朝的合理性。“仲”谐音为“种”,有“土德”之意,与他所认为的土德承火德相呼应,象征其政权承接汉朝的正统地位。
除此以外,还有一句谶语,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此时民间有有“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袁术字公路,他认为“涂”即“路途”,自己的名字应了谶语,是上天注定要让他取代汉朝。
在这种心理下,选择“仲”作为国号,也是其认为自己顺应天命,成为继汉朝之后的正统王朝的一种体现。
总而言之,选这么一个国号就为了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自己劝自己,代汉这件事,是天注定的。
当然他还有一些更加自我的小心思。一来,他是袁家嫡系行二,上面还有个袁基呢;二来,袁术虽然想称帝,但内心还是有些发怵的,毕竟汉帝还在,汉王又强势,他选仲这个货国号也有表明二皇帝的意思。
就算日后夷州建国暴露了,政治上也更容易让其他人接受。
当然,他的小心思和小动作袁绍和曹操并不知道,只是单纯的觉得袁术既然有去海外的想法,那对他们来说,破局就轻松多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海权国家,对大海没什么执念。曹操和袁绍两个人,对海外也没啥兴趣。
但是两人却也将这事儿放在了心上。以后若是真没有办法了,倒是可以出海搏一搏。
三人继续交谈着,不过基本上都是袁绍和曹操在商议,袁术已经无所谓了,只要不耽误自己发展仲国就行。
……
夷州,准确的说现在是仲国了。依托袁家强大的实力,此时的夷州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候的夷州,本身是没有什么文明可言的,上面活动的人类主要还是以部落的形式。
整个夷州有三个比较大的部落。但现在已经全没了,早就被吕布和公孙越给趟平了。
目前整个夷州,算上汉人,总人口也就二十万出头。这个人口数量,相对于庞大的岛屿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袁家人来了以后,在岛屿西侧选了一个地势平坦,靠近天然港口的地方,征发民夫修建了一座城池。
其实他们选中的位置,跟后世台北基本上重叠。
新城建好以后,被袁术命名为汉城,为的是让后人铭记,他们的根是来自哪里。
围绕汉城,袁家开始带领当地土着,从渔猎的游牧生活转向农耕。
“累死了。”
汉城,仲国皇城,仲国宰相杨弘的班房内。
吐槽累死了的人是袁术麾下部将荀正。
荀正也勉强算是荀家人,只不过这点儿血缘离得太远了。只能说两百年前是一家那种。
他自从来了夷州以后主要就干一件事,那就是四处去抓野人。
仲国的人口太少了,满打满算二十万,还不如跟着刘备去西边建国呢。
好在夷州还有不少土着野人,漫山遍野的都是,大的几百个人一个部落,小的可能就几十人,甚至十几个人一个部落。
“这一趟劝了多少人回来?”杨弘笑了笑,问道。
荀正摊了摊手;“忙活了两个多月,就带回来一千来号人。”
“已经很不错了。”杨弘还是满意的。
整个袁术麾下,对仲国的发展最为上心的人就是杨弘了。
离了袁术谁还能让他杨弘当宰相啊?所以,在仲国的发展这件事上,杨弘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而且他还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仲国发展起来的话,日后并非不能打回大汉,真的实现以仲代汉。
到时候他杨弘必定是要名留青史的。
带着这种期待,杨弘也开启了福报模式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安排人给他们登记造册,一千多号人,正好组成一个村子。让他们自己领姓氏,取名字。”杨弘对荀正吩咐道。
“喏!”
对当地土着的教化上,杨弘设计了一整套的办法。第一步就是让这些土着有汉姓,取汉名,说汉话。
经过和袁术的讨论以后,他们给这些土着定了五个可以选的姓氏。
田,孙,胡,陆,刘。
其中田,孙,胡,陆都跟袁一样,出自陈姓。最后的刘,就不用多说了。
当然土着了教化不是那么容易的,想要成功至少需要两代人。
而且至少也要两代人,仲国在人口上才能跟大汉一个贫穷的郡差不多。
比方说没有被刘备统治之前的武都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