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此时的洛阳官场跟一开始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人心稳定了。
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公孙瓒的投降,让朝廷实力空前强大,并且因为之前攻打鲜卑的事儿,现在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剩下的了不起就是南征而已了。
其次就是五世三公的杨家站出来,控制住了朝堂。有杨家这种庞然大物顶在最前面,其他人倒也心安理得的当差吃饷。
最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说不定三年五载的,天下就能稳定下来。而且从名义上来说,不管是曹操、袁绍等人,还是刘备也好,都是大汉的臣子。
如今杨家旗帜鲜明的支持刘协,其实赌的就是下面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们,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越过刘协,僭越称帝。只要大义在手,总有操作的空间。
世家大族不想看到刘汉三兴是真的,杨家也是如此。但杨家的脑回路比较奇特,他们觉得此时跟光武时又不一样。光武时是大汉都没了,被新朝给取而代之了,而后光武中兴,再造乾坤,续上了大汉国祚。
但是眼下大汉国祚仍在,只要帮刘协把这天下治理好,那还算什么三兴大汉?这不还是在“第二兴”里呢吗?
你要说杨家没有战略眼光?其实不然,毕竟是五世三公,战略眼光还是有的。只不过杨家比较自信,觉得可以靠着手里的这些牌,帮着刘协中兴大汉。
杨家。
杨家内部有自己的族学,族中小辈从小就会进入族学学习,再等到十来岁的时候,要是没有什么读书的天赋,就会送去习武,等到十五六岁了习武也没有天赋的话,那就放出去管理各地庄园、田产、店铺之类的。
总之,只要你姓杨,不是个脑瘫儿,这辈子一定有个还不错的出路。
同时,这样的培养模式,也使得杨家每一代都能出现扛鼎之人。
开春正是族学开学的日子,杨家对这件事很是重视,几乎家里的重要人物都会露面。其中就包括杨彪、杨修父子二人。
“曹孟德那里如何?是否愿意归顺朝廷?”杨彪看着族学门口热闹的情况,低声问一旁的儿子。
杨修闻言摇摇头:“他还在犹豫。而且最近袁本初也在接触曹操,跟儿子之前预想的一样,袁本初想要联合曹操。”
在曹操和袁绍如何行动这件事上,杨修和荀彧的判断基本上差不多。他也意识到,曹操除了倒向朝廷之外,还有跟袁绍结盟的可能。
“这没什么意外地,不过曹操这个人还是心向汉室的,可以争取。”杨彪对此也不意外。
“话虽如此,但如今曹操得了中原世家的鼎力支持,有些事情不是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杨修回了一句,然后道:“让他倒向朝廷的几率很小,吾等还是要早做准备才是。”
杨彪眼睛微眯,心里盘算了一圈之后,道:“明日派人去成都,做出要跟成都示好的态势。让曹操那边知道。”
“这是?”杨修闻言一愣:“这恐怕很难让人信服。”
杨修明白自家老爹的意思。想通过这一手达成战略威胁,说白了就是告诉曹操、袁绍等人,不倒向洛阳的话,那洛阳就跟成都联手,到时候你们都得死。
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洛阳和成都很难联手,这事儿也许成都是持友好态度的,但是洛阳肯定不会。因为一旦这么做了,最好的结果也是汉王成为摄政王,最差的结果就不用说了。
刘协不会答应,杨家也接受不了。
杨彪闻言笑了笑道:“是很难让人信服,但如今这个情况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是吗?”
杨修闻言一怔。
杨彪继续说道:“你知道这事儿不可能,曹操和袁绍同样也知道。但是,他们俩会担心,担心万一这事儿真的成了呢?到时候吾等跟刘备联手,他们还能有机会吗?”
“这”杨修忽然明白了自家老爹的意思,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相信,而是让他们在战略上更有压力。
说白了,这事儿对朝廷来说没有什么损失,但却可以给曹操和袁绍等人极限施压。
“有些时候,做事不要太讲究章法。”杨彪意味深长的说道。
杨修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
“行了,这事儿先这么说,具体怎么做还得跟他们商量呢。”杨彪摆摆手:“曹操和袁绍那边,还得你去处理。就算拉拢不过来,也不要让两家联合。”
“那汉王那边呢?”杨修又问道。
“不是说了吗?派人去释放善意。”杨彪回了一句。
“啊?”
“你以为为父只是要放出消息吗?是真的打算这么做。”杨彪笑了笑:“现在汉王最大的掣肘就是他是汉室宗亲,他是大汉忠臣,吾等要做的就是加强他身上的枷锁,将他牢牢地钉在关西,钉在益州。”
“吾等只要拿下了河北和中原,到时候就有了跟刘备一战的实力。”
“德祖,你从小就机敏聪明,但是要记住了,一定要着眼天下,明白吗?”杨彪语重心长的说道。
“孩儿知道了。”杨修拱手应下。
“行了,就说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