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应很愤怒,非常的愤怒。
他觉得自己被出卖了,被全世界都出卖了。
“为什么?!”虞应压抑着心中的怒火,一脸愤怒的看着司马防。
司马防轻轻一笑,道:“这件事,你不是也同意吗?现在不过是技不如人罢了。”
此时,虞应一行人还在刑部大牢,除了刘平和诸位尚书之外,刘备、关羽和徐荣也都来了。徐荣还带了三千人马,入了成都。
当看到徐荣的时候,虞应就知道要遭,但是没想到事情竟然会急转直下到这个地步。
刘备平静的看着虞应,问道:“为什么?某也想问为什么。”
虞应张了张嘴,看了一眼司马防,最后沉默了下去。其中缘由,有的能说,有的不能说,他心里很是清楚。
就像司马防说的那样,怪只怪自己技不如人。
刘平则完全不理解虞应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也很好奇,为什么?为什么要整这么一出闹剧来。是的,在刘平看来,这就是一场闹剧。
眼下的情况,也没什么好说的,这事儿也不是刘平能做主,只能看刘备。
三天之后。
虞应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吏部尚书的职位,回武都老家休养。巧合的是,虞应的父亲因为意外,死在了武都。虞夫人表示要为父守丧三年,也搬去了武都。
随后,工部尚书吴懿,被调去了永昌郡做太守,由宋瑜暂代工部尚书的职位。刑部尚书司马防被调到了长安,任张飞的长史,刑部尚书则由王累暂代。吏部尚书则交到了张肃手里。
户部尚书皇甫嶐因为年迈选择致仕,本来户部尚书是打算给荀悦的,但是刘备在思考了一番之后,选择了由刘元起暂代。
这算是刘备集团有史以来最大的政坛动荡了,经此一事,政务都得混乱小半个月。就在结果出来之后,刘平得知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跟他说的人,是司马懿。而让司马懿告诉刘平的人,则是司马防。
其实按照刘平的想法,这些人都该杀,只不过在明白各种缘由之后,又有些理解刘备为什么心慈手软了。
事情最早要从皇甫立文设计董川开始了。
“这件事其实是杨家主导的。”司马懿像是一个无情的复述机器一样:“据家父所说,杨家觉得您虽然想要针对世家,但是仅凭您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要天子还需要治国,那就必须跟世家合作。”
刘平平静的点点头。
司马懿继续说道:“杨家在研究了您所有的政策以及《德安新书》之后,发现了两个最有威胁的地方。”
“嗯应该是三个。”司马懿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
“第一个,就是科举这件事。”司马懿说到这里,忍不住吐槽了一句:“其实他们就是瞎操心,这样也没什么不好的,不是吗?”
刘平敲了敲桌子:“说事儿。”
“哦。您也知道,之前咱们大汉选官靠的是察举制,其实说白了,就是世家和地方大族掌握了下层读书人的上升渠道,现在科举一开,无疑是让下层读书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其实这个也还好,下层读书人能上升的前提是,他得能读上书,学到真东西。”
“不然的话,这所谓的科举不过是世家大族的玩物罢了。”
说到这里,司马懿有些洋洋得意了。
刘平轻轻咳嗽一声,道:“然后呢?”
司马懿缩了缩脖子,继续说道:“然后他们就发现了第二个问题,您在有意培养普通老百姓出身的读书人,不管是提拔董川这些人还是在各地大兴学社。”
司马懿越说越清楚。
其实就是杨家主导,联络了司马防这些在刘备麾下的世家大族出身的高官。然后提出了一个计划,那就是陷害董川和跟他一样的普通百姓出身的官员。
一来可以打击这个群体,二来也可以影响到整个学社政策的推行。
其实杨家臆想的更好。
“按照杨家的想法,这件事最好的结果就是。您失去汉王的信任,您的新政中断,汉王重新开始重视世家大族。”
司马懿说到这,又忍不住说道:“他们就是不明白,这事儿根子就不在您这儿。”
刘平没有理会司马懿的吐槽,又问道:“皇甫嶐和虞应是怎么回事?这两个人怎么想的?”
“吏部尚书那某倒是清楚,根子就在虞夫人那里。”司马懿点到即止。
刘平瞬间明白了。
刘备对刘禅还是太好了,让虞夫人有了危机感。她肯定告诉了自己的亲哥哥虞应。两兄妹估摸着就是因为这一点担心被人说动了。
想到这里,刘平都觉得好笑,老老实实等着,刘封日后是百分百接班的。毕竟刘平、张飞、关羽、刘德然、简雍这些元从派,顶级大佬都是明白支持刘封的。
现在这么一搞,可以肯定的是刘平和关羽两个人是完全不可能再支持刘封了。哪怕日后刘备仍然坚持立刘封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