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他写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具体的方略,这是第一次,刘平从实际解决问题的手段,上升到了方法论的层面。
这么说也不算太准确。
换个更加精确的说法,这一次,刘平写的不是施政方针,而是理念和思想。
不用多,只要写个几万字出来,就凭这一篇文章和他目前取得的成就,日后成为古代先贤,不成问题。
说不定日后科举制就不是五经了,而是六经。
为了精心撰写好这篇至关重要的文章,刘平可谓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事先构思并打磨了无数次的腹稿。整篇文章犹如一座精巧构建的大厦,被清晰地划分成了三个彼此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部分。
第一部分——哲学思考。在这里,刘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唯物主义作为核心基石,并坚定不移地倡导着一切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务必做到实事求是的原则。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刘平深入而独到地阐释了独具大汉特色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他对唯物主义推崇备至,但并未采取激进手段去彻底颠覆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学所秉持的天人感应理论。
相反,他巧妙地运用智慧,为自己精心构筑的唯物主义披上了一层天人感应论的华丽外衣。如此一来,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他不会被郑玄半夜给掐死,又能成功地融入新的思想元素,实现两者之间的微妙平衡与融合。
第二部里,刘平宛如一位忠实的记录者,详述了自己出道十年来的心路历程。无论是从政期间积累的宝贵施政经验,还是一路走来经历过的种种得与失,他都毫不吝啬笔墨,一一娓娓道来。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次对过去岁月的深情回顾,更是给自己职业生涯所做的一份详尽而深刻的总结报告。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全篇重点。
在这一部分中,刘平着重对他所提出的“两个全面”发展战略方针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解读。与此同时,为了使其更具可行性和广泛适用性,他还不厌其烦地针对各项具体措施展开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补充说明。
通过这种方式,原本略显抽象的战略构想逐渐变得丰满立体起来,如同拥有了鲜活生命一般,跃然纸上。
使得原本针对于蜀郡的方针变得更有普适性。
文章一共花了刘平十五天才写完,又让荀彧等人校勘了三天,足够一篇一共有五万多字的鸿篇巨制新鲜出炉。
刘平本想内部传阅之后,没什么问题就让人印刷送往各地。但是刘备把他拦下来了,然后将过往刘平给他的各种方略卷宗都拿了出来。
经过挑选,加上这一篇文章,一共十篇文章,合计十万多字,装订成册。
刘备亲自命名。
是为:德安新书!
曹操:作者,密码的……
紧接着针对这本书,刘备集团内部也有分歧。刘平本意是觉得这就是一本书,公之于众又没什么。
但是刘备等人却觉得这种书籍,通读下来都能直接做一郡太守了。
就这么放出去,未免太暴殄天物了。
刘平对这个说法完全不认可,看书就能治国?那也要分人的好吧!
再一个,敝帚自珍的结果,就是传承逐渐断绝。
最终刘平还是没能如愿。
但这本书还是小范围的传播开来了。
德安新书的出现,让刘平的声望进一步拔高。
儒家读书人,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如今刘平已经完成了两项,最后一项刘平其实觉得自己也还行。
但是嘛,懂得都懂。
刘平更没想到的其实是,德安新书的出现,带来的影响比他预估的还要强烈无数倍。
如今他被认为是当世内政第一人,而且是有第一没第二,第三隔着十万八千里那种。
之前大家依葫芦画瓢都能搞的有声有色,现在有了德安新书,那对某些精英来说,就相当于刘平手把手教了。
比方说六月底的时候,荀攸已经拿到了一本德安新书。
同样拿到的还有曹操,袁绍麾下许攸,袁术麾下袁基,刘备还给老同学公孙赞送了一本过去。
动作快的如曹操,已经开始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了。
他亲自阅读,亲自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