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方面也是一样,专门配备了宣教司,其实就是培养政-委的衙门。
除了这些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官方需要管理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行政体系的改革和细化是不可避免的。
刘平只不过把这个事情给稍稍提前了一些而已。
他开口定下调子之后,剩下的就是讨论具体的部门划分,以及相应的人员配置了。
一群人整整商量了一天,才算有了一个初步达成一致的方案。
吏户礼兵刑工,还是出现了。兵部独立出来,当军部用,没有军部这个说法了。同时,后勤部并入到了户部当中。
这算是刘平做出的让步,但既然让步了,肯定就有其他的回报。
六部同属于文官体系,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刘平趁机提出了一套新的武将官职体系,仍独立于六部之外。
急切之间,刘平也没有太好的想法,直接提出了要建立都督府,设左右二都督负责统领所有军队,其下是同知、再下是佥事。
荀封等人则认为,可以是可以,但是官员选调、升迁还是要通过吏部和兵部。
刘平则表示,都督府只需要对刘备负责,由丞相监督即可。
见刘平坚持,荀封等人也就没有得寸进尺,算是认同了这个方案。在这件事上,世家几乎都是下意识的统一了战线,只不过有些人态度坚决,有些人态度暧昧罢了。
全程都力挺刘平的,只有农家和小地主阶级出身的一部分官员,以及元从派和所有的武将。
但在具体各部尚书的安排上,世家内部又开始互相打擂台了,让刘平觉得好笑。
目前初步的方案,礼部尚书,选的是郑玄。这个人选不是刘平定的,也不是百官们商量出来,而是刘备自己提出来的,而且很是坚定。
眼下毕竟是‘中场开香槟’,所有人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所以斗争并不激烈,对刘备也全都非常忠诚和支持,因此没人跟刘备呛声。
郑玄就这么水灵灵的成了礼部尚书。
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户部尚书这个人选,争抢的很是激烈,凉州世家推出了皇甫嶐、李参两个人出来,关东世家则推出了司马防和荀封两个人出来。连一直低调的益州世家官员也跟益州东洲士联合起来,推出了张肃和吴懿两个人。
最终定下来的户部尚书,是皇甫嶐。
皇甫嶐这个人选,是目前来说最好的人选了。因为刘平接下来要发展益州,需要户部的支持,没人比皇甫嶐更合适了。
凉州世家拿下了户部,随后吏部尚书就没有参与进来,转而支持起了元从派。但是元从派属实有些尴尬了,能拿出手的人是谁呢?简雍和虞应两个人。
简雍肯定不能去当吏部尚书的,他现在是情报头子之一,没有那个时间。至于虞应,出身、资历也都是足够了。
而且有元从派和凉州世家双重身份,坐稳吏部尚书还是没问题的。
但能力上,虞应要打个问号了。有一说一,除了是刘备的小舅子之外,虞应这几年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出来,只能说平平无奇罢了。
但政治博弈就是这样,刘平需要一个自己人做吏部尚书,在他的支持下,虞应成了吏部尚书。
六部去其三,剩下兵部、刑部和工部。
但让刘平想不到的是,兵部和刑部大家争的热火朝天,等到工部的时候,反而没人争了,所有人都跑开了出身、小团伙开始正儿八经的分析谁最适合了。
最终,兵部尚书给了荀封、刑部尚书给了司马防。
为了平衡内部、同时也为了让益州本土官员放心,刘备拍板把工部尚书给了蜀中大将吴懿。
至于都督府,左右都督分别是关羽、张飞。
这一点没人说什么。
不过这就是大概商量出来的,更具体的还没有商量完,当天所有人都留宿在王宫中,第二天继续商量。
这也是刘备集团特色了,大事儿谈不完,都别想回家。
晚上,刘平正在整理自己的床铺。作为刘备集团实际上的二把手,他还是能在王宫里享受单人间的待遇的。
正整理的时候,有人来敲门。
“进来。”
门外的人并没有进来,而是隔着门说道:“侯爷,大王有请。”
刘平整理床铺的手一顿,随后将被子铺平整,道:“好,马上过去。”
“白整理了,估计今晚是没机会睡觉了。”
摇了摇头,刘平推开门,门外一个小黄门正恭恭敬敬的等着。
“前头带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