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的班房还算安静。众人正在细细讨论着刘平拿出来的官制改革方案。
事实上,刘平班房里的这些年轻人,就是整个刘备势力所有派系的缩影。他将这份方案拿给他们讨论,其实也就是变相的告诉这些人,现在我们要划分一次蛋糕了,你们给出出主意。
上首,刘平观察着每一个人。
下面,所有人都在皱眉思索,有关系亲近的则凑在一起小声讨论着。这里面最值得让人注意的,就是荀彧了。
他一个人坐在一旁,他对官制改革这件事其实不是很看重。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是,荀彧透过这个改革,发现刘平在潜移默化之间,干了一件大事。
“有这手腕吾等难矣。”荀彧微微叹了一口气。
他叹了一口气,上首视野开阔的刘平立刻就发现了。随后刘平嘴角带笑,知道荀彧应该是发现了什么。他自然是无所谓的,反正就是故意为之。他笑,是因为荀彧不愧是荀彧,汉末顶尖巨佬,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发现了自己在官制改革里埋的雷。
当然,这雷是埋给他们所有人的,但不是埋给刘备的。
荀彧用余光看了一眼刘平,发现对方在看自己之后,他便扭头对着刘平笑了笑。
转过身来,就看到有人朝自己走了过来。
是刘平这个小团队里,属于关东世家的几个人。
“文若,你有什么章程吗?”
开口说话的是弘农杨氏的人,杨永这一支的本家侄子,名叫杨凤。刘平还在南郑的时候,从杨永手里硬生生要过来的。
荀彧看着杨凤,看到他脸上有些跃跃欲试的表情,心里微微苦笑一下,不过面上还是打起精神道:“军部可以不用考虑了,大王肯定有所安排。剩下各部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能是我那兄长合适了。”
荀彧口中的兄长说的是荀封。
虽然年龄差距大,但是两人是同辈。
“那就吏部。”杨凤接话道:“你觉得有可能吗?”
荀彧果断摇头,道:“吏部就别想了。”
“那户部呢?”杨凤又问。
“我属意是后勤部。”荀彧说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答案。
“哎?”
荀彧没有解释,继续说道:“我等也就是提供意见,大家倒也不用太过在意。方略上可写了,到时候我们这些人还有一些科举考来的,地方举荐的新人,都是要去各部历练的。与其研究这些,不如想想自己适合去哪一个部。”
说完,他便走到一旁,继续思考着该如何应对刘平这一次的官制改革。
刘平的官制改革有什么问题吗?乍一看没问题,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但是表面上的东西那是表面上的东西,重要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看完了整个改革方案之后,荀彧就发现了两个最明显的一问题。一是,这份官制改革完全没有提之前的那些官职该怎么处理;二一个则是,看似全面的官制改革其实只涉及了行政和军事两个部分。
有人该好奇了,难道这还不够吗?
远远不够!
这是一份日后刘备若是克继大统就一直沿用的官制。就目前方案中展现出来的东西,压根就不足以支撑一个国家的中央系统。
别说日后统一天下了,就是现在按照这套方案施行,成都都运转不起来。
那么刘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是他没能力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荀彧知道刘平是一等一的聪明人,这事儿又已经琢磨了有一点时间了,不可能这么草率。
但偏偏刘平就拿出来了这个方案。
仔细一思考,荀彧心里便有了一些猜测。
一是,之前的官制恐怕不会直接取消,而是有所增减,尤其是军事和行政方面的,大概率会调整、整合到改革之后的各部中去。但,有一部分是不会取消的,这部分官职的保留,其实就是留在了刘备和刘平两个人手里。
二是,这份官制改革,更像是刘平扔出来的一块骨头,让集团内部各个派系争抢一下,将这段时间的一些矛盾、积怨都发泄一下。
知道虽然是知道,但是这块骨头上肉太多了,没有一个派系能够放弃。
“刘平”荀彧叹了一口气。
不得不说荀彧很厉害,但是他还是年轻了,若是再往后十年,刘平这些手段他肯定能一览无余,但是现在的荀彧,还是看不全。
其实刘平放出来的这个官制改革,是略过了整个司法和监察体系。这两个部分,刘平打算自己捏在手里。
整体来说,日后刘备集团的权力模式大概就是,君主和丞相有决策权。丞相有检察、司法的全部权利和行政权的领导地位,各部门负责具体的行政,军部独立,由君主直接管辖。
看着下面的人逐渐开始讨论起来,刘平的心思却不在这里了。眼下对刘备势力最重要的是,将益州给发展起来。
刘备自出道以来,这是他拿到的最好的一块地盘了。这里只要能发展起来,日后不管局是如何,都能有足够的本钱兴复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