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何进做大将军的时候,征招天下名士,也是那个时候荀攸入了朝廷做官,如今为黄门侍郎。
郑泰跟他一样,也是何进征招来的,两人关系非常不错。
毕竟都是世家子,能够混到一块去。
刘平眼前的这两个人,都不是一般人。荀攸自不必说,不管是正史上还是演义中,那都是一顶一的顶尖谋臣。而郑泰后世并不怎么出名,但实际能力却也不差。
在谋略上,他肯定不如荀攸。但是郑泰这个人长于内政,且有先见之明,不光如此还是个文化双全之辈,好结交豪侠。
家里四百多顷的地,还常常吃不饱,都让他招揽豪杰之辈了。
按照刘平的想法,这两个人要是都能跟刘备混就好了。但是眼下并不现实,至于之后就要看荀家怎么选了。
说起来有些可悲,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又或者孙权,一个个看似很厉害,但其实呢?不过是汉末这些世家眼里的棋子罢了。
就像荀攸这种人才,刘平自然想要,但并不是想要就能要的。
靠刘备的魅力?那也不现实。
说句不好听的话,荀家这一代的精英,肯定是要送往不同阵营的。
多边下注,是世家管用的手段了。刘平能做的就是让刘备足够强大,强大到荀家愿意在刘备身上下注,然后才能获得荀家真正顶尖的人才。
比方说眼前的荀攸,他叔叔荀彧、荀谌等人。
至于刘备麾下如今的荀封,那在荀家就是个小透明,能力虽然不错,但是跟荀家的顶尖人才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儿半点。
至于郑泰,刘平就更不用想了,这位是袁家的马仔。虽然现在好像跟袁绍对着干,但实际上这是因为现在的郑泰阶层太低,压根就不了解内情,只是出于忠于汉室这个角度,才出言反对的。
日后他与荀攸等人谋杀董卓失败,逃离洛阳,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给袁术当扬州刺史去了。
大汉就这个鬼样子,统治阶级盘根错节,看似不相干的两个人很可能就是亲戚。
三人在一起,就是随便聊聊。荀攸出仕在哪一家得看家里的意思,郑泰则是袁家的铁杆马仔,眼下朝廷还在,刘平也不会提什么招揽的话。就是闲聊,认识一下,看以后有没有机会了。
晚上,刘备又是气呼呼的回来。
刘平都已经习惯了,劝了几句之后,就由着他去了。
在洛阳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忙活了几年的刘平,猛然间闲下来,多少有些不适应。实在闲得无聊的他,突发奇想打算写点东西出来。
也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而是已经写了几天了。
按照一般的思路,刘平作为一个穿越众,怎么着也得抄一些名着才对。奈何他穿越来的时候,研究生都毕业了,能记住的都是一些专业内的东西。至于以前背诵的一些古代散文、诗词之类的,只能记起来一小部分 。
仔细想了想,又觉得都不合适写出来。
举个例子,李白杜甫的诗歌牛批吧?但是他不能抄啊,写诗这种东西是情感激荡,是生活体验的艺术升华。他天天窝在班房里处理政务,要不就是在凉州的风沙里四处跑,哪有这个生活体验啊?
那你说写边塞诗行不行?也不是不行,但是他就记住高中学的那几首,现在写出来,以后咋办?
而且边塞诗也不怎么应景。
那就写文章?刘平表示自己能背出来的那几篇文章,写出来也没啥意思。
自己琢磨了几天之后,打算老老实实的原创。
四六骈文,诗词歌赋咱是不行,但是咱写了一辈子的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啊。
如今刘平写的东西是什么呢?
《凉州郡县考》
听起来像是地方志,其实不是。
刘平以凉州南部四郡为落脚点,充分介绍了凉州南部四郡每一个郡、每一个县的地理条件、资源情况、以及优缺点。
同时又介绍了一下自己这些年在凉州四郡的施政经验与得失。
最后则给出了每一个县的具体发展思路,以及整个南部四郡如何发展的整体思路与大概规划。
再以南部四郡辐射到整个凉州。
说白了,这玩意就是一份凉州发展规划以及使用说明书,只要你认识字儿,拿着刘平写的这玩意去凉州,就能干的不错。
当然了,内容很多,刘平刚刚写了一个开头而已。只是把武都的大概情况理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