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史官,对于弓弩涂上剧毒,有些言过其词了。
什么见血封喉,什么伤者立毙……
文官写的史书,对于战争的描述,很多时候更像是写武侠小说。
翻开史书,很多史书记载的战争十分儿戏。
别说野史,就是正史,都经常出现兵力对不上号,互相矛盾等等毛病。
比如:二十万能够写成八十万,斩杀三百能写成八百;
或者,几十万记成了几千;
甚至,十几万人的大战几天,死了十来个人;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用脑子想想,也知道有多假!
总之,就是一群没上过战场的人,自个儿在那儿歪歪,能有多真实呢?
又比如眼下,攻城的乱军,射出的弩箭,的确带毒!
西厂的密报,说的是什么见血封喉的剧毒!
直接吓得朱佑樘连忙去给周氏下跪,就怕宝贝儿子有个什么三长两短。
但是!
这么多驽箭,全都要染毒,这得是多大工程啊!
先不说上哪儿找那么多剧毒之物,就是这么多箭,挨个浸泡剧毒,恐怕本身就是高危险的事情。
万一……操作不当……
比如,打翻了毒药,或者吃饭之前没洗手,结果是毒自己,还是毒别人呢?
事实上,大批量的用毒,后世机械化时代都要万分谨慎!
大明的工艺水平,几乎难以做到规模化的量产毒药。
军中最常见的毒箭,是将箭头浸没在粪坑,牛胃,腐烂的尸体等等,比较下饭的东西里面。
基本都是利用各种微生物和细菌,让中箭者被感染。
当然,也有极少量的高端货色。
也就是那种低俗影视剧,女主角经常被吃豆腐的情节。
那种甜腻场景,只存在于歪歪!
真实的情况是:连后世都无法分辨出成分的毒,很多时候连解药都没有!
大部分剧毒,还真的可以在几息到几百息内,迅速的要人命。
如果没有猪脚光环,用嘴去吸,过一会儿之后,应该可以合葬,然后亲友吃席。
在看清了中箭者的伤势之后,确认箭上附着的,只是下饭之物后,张山风彻底放下心来。
他命人将伤者的伤口清洗,然后用酒洒在中箭者的受伤部位,防止感染,最后包扎。
古人认为这是剧毒,是因为中箭者,在战场上容易忽视伤口清理。
然后,在细菌滋生之后,会产生发热,头晕,无力等等反应,从而失去战力,与中毒很像。
如果,运气不好,这种感染甚至会致死!
严重的话,会爆发瘟疫,走向不可控的方向,导致传染类疾病大肆传播!
蒙古大军当年西征,经常干这种事儿!
他们利用死尸污染水源,沾染死尸、粪便、牛胃分泌物的毒箭,射伤敌军等等一系列的手段,让城中爆发传染病,甚至是瘟疫,用来降低守城军的战斗力。
大明与前元蒙古交战无数场,深受其苦。
很不幸,今天这招被用到了应州。
张山风很清楚这招的后遗症,在看清了对面箭矢上,那些下饭之物,就针对中箭者的伤口,安排了十分到位的清洗。
显然,相比后世先进的卫生理论,乱军的“剧毒”,不可能有用武之地。
但是!
乱军来势汹汹的攻势,绝不仅仅止步于此!
双方的大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