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对于九尾狐的美貌任何的男人都是抵御不了的,而这个被传说杀了无数次的美艳狐妖,为什么要为了找一个男孩子而大费周章呢!
这次柳如烟只是和三头龙带着李二哥家堂口上的一个外五行的仙叫丘化龙的,她们三个一起去救那些孩子
黄飞飞小声的和我说“兄弟!知道这丘化龙是哪路的仙家吗?”。看我摇头,黄飞飞继续说道“这丘化龙是地龙就是你们说的蚯蚓这条蚯蚓是和柳如烟伴生的!这次带着他去,估计就是看上丘化龙在地下行走的能力了丘化龙和我们最大的不一样在于,他可以真正的把地下开出一条隧道,而且不管什么石头水泥,他只要轻轻走过,都能瞬间开出一条隧道,比你们人类的巨型盾构机可好用多了”。
“卧靠!我要是有这么位仙家,我早就包工程去了,啥叫地铁什么是高铁,只要有山的地方,咱都敢干”我调侃道。
“别说!你这主意还真不错”黄飞飞我们相视而笑。
三头龙他们去得快回来的也快,半个小时柳如烟就带着一群孩子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刚想过去拍个马屁,被萧伴山拉住了衣角“别过去自讨没趣了!我昨晚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是12个,现在是11个,少了一个没看柳如烟的脸色有多难看吗”。
我刚才都没注意,我仔细一看,果然柳如烟脸色铁青而且话都没和;李二说就直接回堂口去了,李二尴尬了半天才和我说了句“我问问我师傅去,出什么事了,我还有这些孩子要处理,兄弟中午饭你就自己解决吧”。
人家有事而且都下逐客令了,我也不好在这耽搁了,就和李二告别下来楼
早饭都没吃,我看就早饭中午饭一起解决吧,顺便找个地方吃一口糊弄一下肚子得了
我们找到一个不起眼的二层楼的小店,好像叫什么“张二鱼馆”,店里的特色就是得莫利炖鱼,“得莫利”一词是满语“渡口”的音译,这道菜的原产地哈尔滨郊区方正县伊汉通乡得莫利村(伊汉通,为满族“老牛岛”的音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这个村北靠松花江,在鱼多的时候这里的村民主要靠打鱼来维持生计。在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的一对老夫妇在路边上开了间小饭店,招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他们把当地的活鲤鱼(也可以用鲇鱼,鲫鱼,嘎牙子鱼)和豆腐、宽粉条子炖在一起,味道鲜美,后来菜的做法不胫而走
看我们进店,老板热情像我们介绍他店的特色,他说他的店虽然不大,但是他家有船,而且卖的都是正宗的松花江江鱼,假一赔万而且他的店里面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全部都有,我们来的时间刚好,等到再过一会中午饭口了,肯定没有座位
说到厨艺兰花花来了兴致,和老板打听起来什么叫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怎么却别什么是正宗的松花江鲤鱼
这一下子就打开了老板的话匣子,他眉飞色舞的给我们讲了起来所谓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是“三花”:是黑龙江省名产淡水鱼,即鳊花、鳌花、吉花“五罗”:是松花江的五种鱼类,即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十八子”:斑鳟子、华子、柳根子、草根棒子、青根棒子、黄姑子、红眼瞪子、麦穗子、山鲤子、川丁子、白漂子、紫泥肚子、葫芦片子、鲤拐子、鲫瓜子、鲢子、嘎牙子、牛尾巴子、沙姑鲈子、鲇鱼球子、七粒浮子、红尾巴梢子至于七十二杂鱼就是那么一说
至于正宗松花江鲤鱼是体侧鳞片金黄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较白。臀鳍、尾柄、尾鳍下叶呈橙红色,胸鳍、腹鳍桔黄色。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它鳞片的后部有由许多小黑点组成的新月形斑。其体梭形、侧扁而腹部圆。头背间呈缓缓上升的弧形,背部稍隆起。头较小。口端位,呈马蹄形。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背鳍、臀鳍各有一硬刺,硬刺后缘呈锯齿状
接着他领着我们到他的水族柜前,指着几条4~5斤的大鲤鱼说“这就是正宗的江鲤子,今天看你们几个投缘,给你们打个6折”。
好吧!冲着老板这份豪爽,我们又点了好几个菜,而且把老板也邀请到我们桌上,一会一块喝点
当知道我是个出马仙的时候,老板大哥给我说了他们老家发生的一起怪事这位老板原来不是h市的,他家在一个叫二克山的小地方
二克山座落于黑龙江省克东县克东镇东北约一公里处。据历史记载,二克山原属克山县,克山县也因此而得名。1929年,克山县在克东(原意大约是克山的东部)建设治局,1933年,克东设治局改为克东县,一直沿续至今。二克山有并排相连的两座山,呈东南西北方向。东南的一座略大,俗称大山或前山,西北的一座略小,俗称小山或后山。最有意思的是,在后山北略西约一公里处,还有一小山,高不过二十米,方圆占地也不过三、四千平方米,远远地看去,恰似夫妻俩领着一个孩子向东南方向行走。据《黑龙江志》记载,此山原名叫克里科勒图山,满语为有门之山。可能是后人嫌其拗口,便取其中两个ke音,叫做二克山。再后来,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又把两个克字并在一起,称作兢山。那时,位于克东镇北十五公里处宝泉镇的克东县酿酒厂生产的白酒‘兢山春’就是借助二克山而扬名的。同时重新命名的兢山也随着酒香传向了四面八方。
相传在很久以前,二克山悬崖峭壁,古树参天,森林茂密,花草似锦,禽兽成群,景色优美。附近乡民或踏青,或狩猎,或游玩,乐此不疲。山中有一洞,洞内怪石林立,寒气袭人。传说有千年蛇仙居于洞中,因此称为长仙洞,每逢节日或初一十五,洞内洞外香火缭绕,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求签问卜,很是灵验。因此二克山名传遐迩,乡民们也以此为神山。
一年夏天,二克山来了一个江湖道士,前前后后围着二克山转了数日,又来到山前的一片菜地。菜地的主人是一位老奶奶。老人一生没有子女,老伴儿又去世多年,一个人靠种菜为生,菜地里茄子辣椒西红柿,白菜萝卜黄瓜,应有尽有。加上老人勤奋,又精心管理,每年都有一个好收成。为此,乡民们都称老人菜奶奶。菜奶奶虽年愈花甲,但身体硬朗,神志清晰,并乐于助人,热情好客。见有客人来,菜奶奶忙将客人让进屋内,奉上茶水。道士也谦声道谢,问寒问暖。道士很健谈,天南地北,奇人轶事,无所不及。与菜奶奶一直聊到太阳西下方才离去。一连数日,道士必早来晚走,天天与菜奶奶攀谈。一天,道士似突发奇想,向菜奶奶提出要看看菜地。因为熟悉了,菜奶奶也不曾多想便答应了,任由道士去菜地中观看。又是一连数日,道士每天必来,来后必到菜地中观看。菜奶奶虽心中感到蹊跷,但不动声色,只是暗暗留意。一天,道士又来到菜地,一改往日眉飞色舞的神色,双眉紧锁,满脸凝重。菜奶奶知其有事,便佯装不知,只是端茶倒水,热情招待。过了好一会儿,道士才对菜奶奶说有事相求,菜奶奶问何事,道士一言不发,拉起菜奶奶走进菜地,来到一株西红柿跟前。就连菜奶奶也不曾注意到,一棵高大粗壮的西红柿秧上,只结了一个又大又圆又红的西红柿。道士从衣袋里掏出很大一块银子塞到菜奶奶手里,说要买下这个西红柿。菜奶奶说,那也用不了这么多钱啊!道士说,剩下的就是这些天的茶钱了。说罢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掏出一块黄布,用手把这个西红柿下面的土挖了个小坑,把黄布铺在坑里。然后十分严肃地对菜奶奶说,再过三天就是三伏,三伏午时这个西红柿必瓜熟蒂落。这三天你要好生看护,待西红柿落下后用黄布包起,小心收藏,等我来取。菜奶奶一一应下,道士又叮咛再三方才离去。道士走后,菜奶奶心中很是疑惑,便悄悄地跟在道士后面,想探个究竟。只见道士径直朝二克山而去,边走边看,围着二克山转了好几圈之后,进山里面去了。菜奶奶虽说身体硬朗,但毕竟是年愈花甲之人,早已是腰酸背痛,气喘吁吁,又见天色不早,便返回家中。回家后,菜奶奶心中疑虑更为加重:这个道士要干什么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菜奶奶顾不得吃饭,忙找来乡亲们商量此事。乡亲们听菜奶奶把事情前前后后地说完,也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待商量了半天,乡亲们虽然还不知道道士的真实意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道士的做法一定对二克山不利。菜奶奶听完乡亲们的分析,心里暗暗打定了主意。
三天后的午时,道士急匆匆地赶到菜地,从菜奶奶手中接过用黄布包着的西红柿,又急匆匆地走了。他来到二克山大山南面的一面很大的峭壁前,寻一块平坦的地面,解开身上的包裹在地上摆起了一个简单的香案。自己则在香案前两腿打坐,双手合十,念起咒语来。大约过了一刻钟的时间,突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山前那面巨大的峭壁从中间裂开了一道缝,随后,形成两扇巨大的石门向两侧闪开,门内金光四射,令人眩目,并不时有战马嘶鸣之声传出。道士见状,腾身而起,在石门轴处用黄布裹着的西红柿挤住石门,然后窜入门内。不大一会儿,道士从门内牵出一匹金光闪闪的马来!然而,刚出门口,石门就发出一声巨响,未被西红柿挤住的那扇门迅速关闭,另一扇门也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听到响声,金马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嘶鸣,转身向门内跑去。道士正在得意,冷不防金马脱手而去,急忙转身就追,就在金马进门的一刹那,道士猛赶一步抓住马尾。与此同时,另一扇石门也急速关闭,道士急忙闪过,接着又是一阵石破天惊的巨响,山前峭壁轰然倒塌,转眼变成了一片乱石堆积的山坡。道士幸亏身手矫健,躲闪及时,才没被埋没。看着手中攥着的半把马尾已变成缕缕金丝,道士连连摇头叹息,而后无奈地离去
后来,据乡亲们传说,道士用来挤门的西红柿不是瓜熟蒂落的,而是菜奶奶提前摘下来的。由于时辰没到,缺乏灵性,因此没能挤住石门。也正是由于菜奶奶的机智,才保住了二克山的风水,保住了这座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