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美好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栖息起居环境以实现养生的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关注都不如关注自己来得更为关键。
这里所说的关注自己,不仅仅是关注身体,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本人以及关注自己的“神”。
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会感到迷茫,就像前面提到过的,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就如同一个独立的“小宇宙”,有着神奇而复杂的运行机制。
我们以生活中常见的手机为例,手机在我们生活中似乎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它真的是必须时刻都要玩的吗?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当手机亮起信息提示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被分心去查看。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表象,但背后的核心内在,则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这个信息比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更重要。
其实,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如同这般,有表象也有内里,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如何才能找回自己的心呢?
这里有两个思路可供参考。
第一个思路是通过细致的自我观察来关注自己。
从上课到下课,从上班到下班,从做一件事的开始到结束,我们可以拿出小本本,拿上笔,记录下每小时甚至每分钟自己在做什么。
选择特定长度的时间段作为单元,进行详细记录。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哪里,从而知道自己的心在哪些事情上有所停留。
然而,仅仅记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勇气去直面自己所记录的内容,去看看自己的真实面目。
往往不用七天,可能仅仅两天的记录和反思,我们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更清晰的认识,进而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第二个思路是通过对事情的逐步剖析和自我发问来深入了解自己。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不要轻易放过,而是要把它当作一次与自我对话的宝贵机会去深入研究。
比如,以上课玩手机这件事为例,我们可以问自己为什么会在上课的时候忍不住玩手机。
如果答案是因为无聊,那么我们就要进一步思考,“无聊”这个理由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合理的、正义的理由呢?
这个问题可以先暂时保留思考,然后基于此继续追问下去。
我们可以连续问五个问题,并且要把答案写得越明确、越清晰越好,这样就越容易将心找回来。
如果在追问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循环,答案又回到了之前的问题上,那就需要跳出这个循环,问自己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循环。
例如,“为什么无聊?因为做的事情没有意义。为什么不去找有意义的事?因为在上课。为什么不听课?因为这个课没有意义。”
陷入这样的循环,大概率是由于懒惰等原因。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即使是上课这样的场景,也可以有不同的收获。
如果觉得声音具有干扰性,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锻炼自己专注力,或者进行健身的好机会。
什么健身可以原地不动,小幅度进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