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尝试着减少氢化非晶硅中的自由键反应速度,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并增加持久性。
利用脑内的创造模式分析发现了一个解决方案:通过改变部分构造来稳定这些键的状态。
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光电转化率提升近三成,还不至于频繁更换面板了。
既然材料问题已初步解决,接下来就该想着怎么进一步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了。
简单来说,就是加强光子转化为电子的过程以提供更多电流输出。
随后他制作了一种专门用来从火星上提取甲烷气体的装置,一头放置在火山口中,专门收集甲烷;另一头则链接至经过改进后的太阳能面板阵列。
这样太阳能产生的电力不仅可以供自身运行,还可以支持其他设施如大气调节系统,甚至减轻核电站的负担。
这时,他有了个新发现:每次发电完毕都会留下一些水分解后剩余的液体。
叫来一直帮忙打理太阳能系统的孙书宏一问才得知这是循环用水的部分产物。
“这些电解水正好含有氧气和氢气啊!” 吴罡瞬间意识到这点意味着什么——如果将这些水分离,就能从中分离获得所需的氧气资源,进而解决移民生活必需的呼吸环境构建难题。
想到这儿,他立刻吩咐孙书宏将这批水分送来实验验证。
确认成功提取氧气之后,下一步便是计划在此建立小型生态圈开始试种植物。
只要能顺利实现种植,未来基地不仅不再受气压、水源乃至氧气限制,甚至还能逐步过渡至自我供给状态,前景光明。
心情大好之余,他也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优化碳纤维合成技术……然而这种方法必须维持在1000摄氏度以上高温条件下操作。
这种碳纤维与吴罡之前研究的那种差别很大。
这种新类型的碳纤维是通过甲烷和氢在气相生长过程中制成的。
没有之前那种沥青碳纤维那种刺鼻的味道。
而且也不如之前那种碳纤维的延展性好。
这一切主要是因为两者之间的结构有区别。
如今,吴罡研发出的这种新生长碳纤维在结构上要比之前的产品更坚固些。
因此,他只能把不连续的、短小的碳纤维连接起来。
即便是想把它们拉长,也只能达到60厘米左右。
不过这已经足够用了,每种材料都有它适合的应用场合。
经过吴罡的研究,他发现这类碳纤维内部更易于转变成石墨状态。
其力学表现也优于之前的类型。
并且更容易形成具有某些层状或其他形式的新种类碳纤维。
如果将这些碳纤维与特定金属材料结合使用的话,可以大幅增强导电能力而不增加重量。
这样一来,就可以利用此碳纤维制造出性能更强的线路板。
从而替换掉原先航母上那些又重又不便的电缆系统。
这样的创新能够显着减轻航母运行所需的能量消耗。
当他们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后,发射更多更大体积的航空母舰成为了可能。
即便如此操作下船体变得更大,但重量却有所减轻,这意味着距离打造环保型航母的目标又近了一些。
既然所有必要的设备都已经完成,下一步吴罡打算回到舰上去继续试验自己以前做的碳纤维加固钢板项目。
原本孙书宏建议试试看是否可直接采用新型碳纤维材料到航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