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洛的办公室静得可怕,只有窗外海浪拍打穹顶时发出的闷响声,偶尔提醒着这个星球依然还在缓慢转动。
他坐在桌前,双手交叠,眼神疲惫而深沉。面前的屏幕还停留在上一份报告上,冷冰冰的文字不断刺痛着他的神经:
“能源分配调整:第三环区域将全面关闭生态系统,保留核心人口供养。预计57亿人无法获得供能支持……”
雷洛的视线停留在“57亿”这个数字上,内心被深深的无力感淹没。
他早就习惯了理事会每天发布的“死亡裁定”,但每次看到这样的报告,胸口仍会刺痛。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类的生死只成了这些冷冰冰的数字?”雷洛喃喃道。
他闭上眼,仿佛想让这一切沉默,但耳边却总是响起父亲的声音,那是他小时候第一次听到蓝星的衰亡历史时的讲述。
“2195年,那是历史书上所谓的‘分界线’。”父亲的声音低沉而沙哑,雷洛依稀记得那是一个没有阳光的下午,他坐在昏暗的书桌旁,听父亲讲述那个时代的疯狂。
“那个时候,全球人口刚刚突破百亿,人们的生活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便利。自动驾驶汽车、高速磁悬浮列车、智能家居——只要你能想到的东西,都能用能源驱动。”
雷洛点了点头,小声问道:“那不是挺好吗?为什么后来会出问题?”
父亲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变得复杂:“因为能源总有尽头。”
从21世纪开始,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达到了巅峰。几乎所有的经济体系都围绕着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运转。
尽管核能和太阳能也有一定比例的投入,但它们远不足以支撑全球百亿人口的需求。
“2195年,最后一片大型油田在中东被抽干了。全世界都意识到,石油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父亲的声音带着一丝冰冷,“但那些大国并不甘心,就算没了石油,他们也要抢下仅剩的铀矿,也是如此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了。”
雷洛的思绪中浮现出历史课本上的场景——第三次世界大战。
那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资源争夺战,所有的科技、武器和军事力量都被动员了起来。
战争的起因简单而直接——铀矿。这种能够支持核裂变反应的关键矿产资源,在能源危机中成了最具战略意义的“命脉”。
在全球已知的铀矿储量中,最后的17集中在非洲东部和澳洲。于是,各国毫不犹豫地启动了军事行动。
“那场战争持续了两年。”父亲的声音低了下来,仿佛不忍回忆,“核弹、导弹、生化武器——所有能毁灭对方的东西都被丢了出去。人类发明的技术,最终都成了毁灭自己的工具。”
雷洛从书上看到过那些核爆后的影像:城市被夷为平地,地表被灼烧成一片焦黑,幸存者在废墟中哀嚎,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到2197年,战争终于结束了,因为再也没有人有力气打下去了。资源耗尽,城市摧毁,连国家的概念都不复存在了。”
但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和平,而是一场更大的灾难。上千颗核弹在全球爆炸所产生的灰尘与烟雾覆盖了整个大气层,阳光被阻挡,全球气温骤降,核冬天随之降临。
“那是一个没有阳光的世界。”父亲说道,“没有风,只有寒冷与寂静。”
雷洛看过一些当时的纪录片——冰雪覆盖了赤道地区,气温降到零下40度。
人们穿着破旧的棉衣,蜷缩在临时搭建的木屋里,用烧废弃家具取暖。
粮食的生产几乎完全停止,农作物在低温中迅速死亡。世界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数以亿计的人因寒冷和饥饿死去。
“有些地方甚至开始吃人。”父亲的声音很轻,却让雷洛不寒而栗。
“人类是什么时候从这种绝境中走出来的?”雷洛问过父亲这个问题,但得到的答案并不是他想听到的。
“当技术恢复的时候。”父亲说道,“但代价是道德的崩塌。”
那些掌握了一点技术的幸存者,开始垄断资源,形成了无数的小型暴力集团。
粮食、水源、能源——所有能维持生命的东西都成了这些集团的筹码。他们用武力迫使人们服从,将幸存者变成自己的“工具”。
“技术确实让人类重新看到了希望。”父亲的眼中闪过一丝悲哀,“但它也让人类彻底失去了人性。”
雷洛的目光从文件上移开,窗外的天空依然是一片暗淡的灰蓝色,笼罩着整个蓝星的穹顶在阳光下闪着微弱的金属光泽。这样的天空,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2197年,那场核冬天让蓝星的文明彻底断层。”他低声说道,仿佛在对自己,也像在对整颗星球诉说着这段残酷的历史。
大气层的烟尘逐渐沉降,阳光重新洒向地球时,人类本以为黎明终于到来,却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新的浩劫。
“当阳光重新回归,海洋开始变化了。”雷洛翻阅着那段历史的资料,声音低沉。
植物在长时间的“休眠”后,迎来了爆发性的生长,特别是海洋中的浮游植物。阳光照射进海水后,这些微小的生物开始了疯狂的光合作用。
氧气的浓度在短短几年内迅速上升到了异常水平,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彻底崩溃。
大量的鱼类因为无法适应高氧环境而窒息,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