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长安城各地便开始广贴告示,宣布大秦即将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征兵。告示刚一发布,百姓们纷纷热烈响应,青壮年踊跃报名,大家都希望能够加入大秦的征欧大军,为国立功,保家卫国。一时间,长安城内外,气氛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李宪亲自巡视了长安各地的征兵点,看到士兵们积极备战,人民团结一心,心中大悦。他向随行的侍臣说道:“朕大秦之民,皆为勇士。如此民心,何愁欧罗巴不归我大秦疆域!”
侍臣恭敬答道:“陛下所言极是,百姓们对大秦充满信心,愿意为陛下赴汤蹈火,此乃国运昌盛之象!”
李宪满意地颔首,并下令立即开始对新兵进行严格训练,打造出一支既有战斗力又有纪律的欧罗巴远征军。同时,李宪也命冯子材和汪明红负责挑选精兵强将,配备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为即将到来的征战做好充分准备。
一次朝会上,李宪召集百官商议具体的出征计划。李宪端坐在龙椅上,向文武百官问道:“朕之意志已决,但征伐欧罗巴之战非同小可,诸位爱卿有何对策?”
宰相率先发言道:“陛下,欧罗巴与我大秦相隔万里,若要长久控制,需在沿途建立海上补给基地,确保军队物资充足。臣建议优先将南洋行省以及印度行省打造成坚实后盾。”
冯子材点头附议:“宰相所言有理。臣认为还可以沿途征服东非沿岸诸国,建立一系列补给港,确保我军能够在欧罗巴立稳脚跟。”
李宪露出赞许之色:“宰相、冯将军之策甚妙!如此一来,大秦之兵将如同无穷无尽的潮水般涌向欧罗巴,敌军再多,也难以抵挡。”
接着,汪明红提出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陛下,臣听闻欧罗巴有数国相互对立,若能派出使臣游说挑拨,让他们内乱四起,待我军到来时,他们自会分崩离析,无法形成统一战线。”
李宪眼中闪过一丝欣喜:“汪将军之计妙哉!如此看来,我军甚至能减少损耗,以最小代价拿下欧罗巴!”
于是,李宪立即派出数名精通西洋语言的使臣,秘密前往欧罗巴各国,暗中施展离间之计。与此同时,南洋行省和印度行省也开始了大规模的物资储备工作。
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大秦的将士们逐渐形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力强悍的军队。冯子材和汪明红每日亲自操练士兵,讲述直布罗陀一战的辉煌战绩,极大地激发了将士们的士气。
“你们要记住,”冯子材站在训练场上,声音洪亮,“我们的敌人虽然多,但他们不如我们有决心,不如我们纪律严明!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必能凯旋而归!”
将士们齐声应诺,喊声震天。冯子材和汪明红对视一眼,二人皆从对方的眼中看到浓浓的斗志。
就在大军即将出发前,李宪在长安城中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亲自来到将士们面前,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诸位将士!”李宪声音洪亮,气势磅礴,“朕今日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感到无比自豪。你们是我大秦的英雄,是要征服世界的勇士!欧罗巴虽然遥远,但朕相信,你们一定能够不辱使命,凯旋归来!”
李宪的言辞鼓舞人心,整个广场上都充满了激昂的斗志。士兵们纷纷跪拜,高呼万岁,誓言为大秦献身,完成这前所未有的远征之战。
“愿为陛下效死!”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天动地。
大秦的出征大军浩浩荡荡地整装待发,带着对荣耀的渴望、对国家的忠诚,向着西方的欧罗巴出发。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征途,肩负着大秦的希望,承载着帝国的梦想。这支铁血军队注定将掀起波澜,把大秦的荣光撒遍整个世界。
就在李宪征欧大军整装待发之际,皇宫内又传来一条举国同庆的消息——李宪决定举行盛大的册封大典,册立他与皇后燕青柔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李天元为太子。这一消息一经宣布,朝野内外皆大为振奋,群臣欢欣鼓舞,认为这是帝国长治久安的象征。
大典筹备的消息一出,长安城内便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御花园中早早摆设上了珍馐美酒,内务府也开始紧张地布置盛大的仪式场地。李宪特意下令,册封大典要彰显大秦的威仪和国力,因此所用物资必须尽可能豪华。整个皇宫内外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侍卫、内侍们忙碌地来回奔走,筹备着各类仪式所需的布置。
就在大典前几日,皇后燕青柔特意带着李天元亲自前来皇宫大殿,向李宪行礼并感谢他为李天元册封太子。燕青柔轻轻托着年幼的李天元,小心翼翼地行礼,眼神中带着欣慰与欣喜。
“天元,还不快拜见你父皇。”燕青柔轻声说道,语气中满是母亲的慈爱与尊敬。
年仅四岁的李天元有些怯生,但在母亲的引导下,依旧恭恭敬敬地跪下行礼,小小的声音响起:“儿臣拜见父皇。”
李宪看着跪拜的李天元,眼中闪过一丝喜爱,随后将他轻轻扶起,语重心长地说道:“天元,从今日起,你便不再只是朕的孩子,更是未来大秦的储君。朕册立你为太子,是因为希望你日后能够肩负起这份重担,成为大秦的守护者。”
燕青柔眼中泛起微光,充满了期待:“陛下,臣妾相信,天元会是一个合格的太子,未来也定会成为像陛下一样的明君。”
李宪轻轻点头,将李天元的肩膀拍了拍:“朕会教导你,未来的路很长,但你要记住,做一个大秦的太子,肩上的责任,便是天下万民的期望。”
册封大典之日,京城内万人空巷,百姓们争相前来围观,一睹这庄严的时刻。大典在皇宫大殿外的广场上隆重举行,四周悬挂着绣有祥瑞图案的旗帜,象征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文武百官身穿礼服,分列两旁,随着钟鼓声缓缓响起,李宪身着华丽的皇袍,端坐于金龙宝座上,威严不可侵犯。
李天元穿着特制的太子礼服,在母亲燕青柔的引导下,缓缓走向皇位前方的小高台。年幼的李天元虽然有些紧张,但在父母的注视下,还是一步步坚定地走上高台,站在了象征着大秦未来的太子之位前。
礼仪官高声宣读册封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与皇后燕氏之长子李天元,幼承教化,聪慧敦厚,特立为大秦储君,赐名太子,赐佩玉、锦袍,以昭示天地。望我太子勤勉修身,以身垂范,为大秦之未来所期……”
诏书宣读完毕,百官齐声高呼:“太子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鼓声雷动,钟声回荡整个皇宫,百姓们的欢呼声也在长安城内四处传开。李宪缓缓走向李天元,将象征太子之位的玉佩佩戴于他腰间,亲切地说道:“天元,今日起,你就是大秦的太子,愿你承载祖辈的荣光,不负天下之望。”
李天元听着父皇的教诲,尽管年幼,眼中却透出一丝坚定。他低头抱拳,奶声奶气地说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必不负大秦之望。”
燕青柔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册立为太子,心中涌起一股骄傲与欣慰,眼角甚至泛起泪光。这一刻,她明白了李宪的苦心,也更坚定了她辅佐李宪、守护大秦的决心。
册封大典结束后,皇宫内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招待文武百官与各方来使。宴会之上,李宪举杯对众臣说道:“今日,朕册立天元为太子,此为大秦延续之举。未来之路仍长,诸位爱卿还需与朕一同,为这江山百姓努力,愿大秦千秋万代!”
宰相上前举杯恭贺道:“陛下英明,立储有序,臣等必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与太子,共护大秦江山!”
群臣纷纷响应,杯盏交错,宴会气氛热烈无比。燕青柔则带着李天元静静地坐在李宪身旁,低声教导着年幼的太子如何应对群臣,如何展现太子的礼仪与风度。
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李宪沉思片刻,忽然开口向众臣问道:“既立储君,朕也当为大秦未来考虑一番。此次大秦将征欧,尔等可有良策辅助?”
武将冯子材第一个上前抱拳答道:“陛下,臣认为欧洲诸国虽富,然不及我大秦团结与强盛。臣愿请战,随大军远征,为陛下开疆拓土,为太子奠基。”
李宪笑着点头,满怀信心地说道:“有冯将军在,朕心甚慰。你们皆是大秦的栋梁,朕愿与诸位共创未来!”
一旁的太子李天元看着群臣慷慨激昂,稚嫩的眼中流露出崇拜与向往。李宪见状,轻轻拍了拍李天元的肩膀:“天元,未来这些栋梁之臣,便是你之依靠。记住今日此景,成为一个与他们共同进退的明君。”
宴会一直持续到深夜,李宪带着深厚的期许离席,燕青柔则搂着李天元离去。太子册封的消息从长安迅速传遍各地,大秦上下充满喜悦与信心,朝野皆怀着憧憬展望未来。
这次册封大典,不仅是太子的正式确立,更是大秦稳固国基、雄霸天下的重要一步。李宪立太子为大秦储君,传递出他对国家延续的坚定信念,而在大典过后,李宪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远征欧罗巴的决心。他要为大秦开辟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为李天元乃至所有大秦子孙,奠定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
冯子材与汪明红大军攻克英吉利,兵临其首都“轮蹲”城外,军中士气高昂。轮蹲城依山傍海,城内高墙林立,原本是英吉利国力的象征,而此刻,坚固的城墙却挡不住大秦铁蹄的推进。
在战鼓声中,冯子材身披战甲,立于阵前,望着城头上慌乱的敌军,目光如炬,扬声问道:“英吉利守将何在?可敢前来一见?”
片刻后,一名英吉利将领匆忙登上城墙,朝下大声喊道:“我是轮蹲守城将军艾斯蒙,你们东方人,不知天高地厚,竟敢侵我英吉利,难道不怕天下公愤吗?”
冯子材冷笑,语气凌厉:“天下公愤?区区英吉利,何曾代表天下?今日我大秦远征英吉利,是替天行道,让尔等明白何为真正的强大!识相的便速速投降,免得生灵涂炭!”
艾斯蒙脸色铁青,眼中闪过一丝惧意,但仍强撑道:“我英吉利乃有千年历史的强国,岂会轻易屈服!我等誓与轮蹲共存亡!”
汪明红闻言,冷哼一声,回头对身后将士下令:“传令三军,今日破城!凡敢阻拦者,一律格杀勿论!”
将令一出,战鼓再度敲响,数万大秦士兵高声呐喊,冲杀向轮蹲城。大秦军中还配备了新式的火器,铁炮和弩车齐齐上阵,城墙上立时火光冲天,浓烟四起,守军被火炮压制,节节败退。
城墙上的艾斯蒙目睹这一切,终于撑不住了,急得大喊:“快!快传令王宫,请求女王陛下速速来援!”
然而此时,轮蹲城内的英吉利王宫早已陷入一片混乱。女王急召的各路援军还未抵达,而冯子材和汪明红的大秦军队已逼近城内,不少贵族家眷早已慌乱逃散。女王伊丽莎白急忙派出使臣,请求与大秦军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