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政务堂尚书李达进宫,抱拳行礼道:“臣李达拜见陛下,不知陛下召见有何吩咐?”
李宪抬手示意李达免礼,随即直入主题:“北燕的土改计划你熟悉,朕打算将这一计划扩展到西域和巴蜀,如何在这两个地区快速而有效地推行,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李达沉思片刻,心中已有一些思路,便答道:“陛下明鉴,西域与巴蜀情况虽不同,但都具备推行土改的潜力。西域自古游牧为主,土地兼并现象不严重,但需要改变当地的经济模式,将他们逐步从游牧转为农耕。巴蜀则是物产丰饶,土地肥沃,但长年为贵族掌控,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如果能够合理分配土地,必能极大增强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李宪点点头,表示赞同,随后问道:“具体如何操作?朕需要一个细致的计划。”
李达继续道:“首先,西域地区可以采用‘屯田制’为辅,以‘分田制’为主。将土地分给当地原住民,但同时安排秦军屯田,将兵农合一的模式引入西域,以此确保边境的稳定和粮食的自给自足。其次,在巴蜀,我们需要先清理当地豪强贵族的土地,将其没收并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可以成立专门的土改委员会,审核土地分配的公正性,同时保护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李宪听后,微微颔首:“西域屯田,巴蜀分田,这的确是符合当地情况的好策略。除此之外,朕还有一层考虑——必须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文化渗透和教育普及,西域和巴蜀虽被纳入大秦版图,但民心未定。朕不单要他们耕种土地,更要他们认同大秦,认同朕的统治。”
李达顿时明白,立刻建议道:“陛下高瞻远瞩,文化渗透与土改并行是最有效的策略。我们可以在西域和巴蜀设立官学,招募当地年轻人进入学堂学习大秦的语言与制度。此外,也可以通过奖赏政策,让当地有识之士自愿加入大秦的官吏系统。”
李宪露出满意的神色,补充道:“还有一点,朕不希望看到豪族反扑。对于那些在巴蜀的贵族,既不能让他们在土改中继续保持土地垄断,也不能直接压制。朕需要一部分忠诚的力量留在他们之中,以防再起动乱。”
李达躬身应道:“臣明白,臣会拟定详细计划,确保既能瓦解旧贵族的土地垄断,又能在必要时利用他们为我所用。”
李宪深吸了一口气,心中已有了全局掌控感。他明白,土改不仅关乎民心和经济,更是强化皇权的重要工具。西域和巴蜀的顺利融入,将为大秦的统一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按此计划执行吧,尽快将细则呈上来,朕要在年内推行。”
“臣遵命,必不负陛下所托。”李达退下后,李宪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明白,眼下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更要在政治和经济上全面掌控,才能实现大秦的长治久安。
李达恭维过后,便退了出去,李宪却在思索中停住了脚步,心中隐隐感到一个重要问题。他在与李达的讨论中,意识到,文化推广的载体是汉字,而现行秦国的小篆虽然具有美观,但却过于繁琐,不适合快速推行。
“简化汉字,推广文化,这才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李宪自言自语道,随即决定采取行动。
他心中已有了计划,便立刻召见礼部尚书吴翰。吴翰是个极为聪慧且通达事理的人,深得李宪的信任。李宪在皇宫的书房中,见到吴翰时,语气认真:“吴尚书,朕有一事需与你商议。”
吴翰行礼道:“陛下请说。”
“关于文化推广之事,朕认为我们必须要解决汉字的书写问题。”李宪拿起一份已整理好的现代汉字简体版本,缓缓展开给吴翰看,“如今的秦国小篆虽美观,但其复杂程度却限制了文化的传播速度。朕希望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套简体汉字,以提高百姓的识字率与沟通效率。”
吴翰仔细端详着李宪呈上的简体汉字,心中惊叹于字形的简洁与清晰。他连忙点头:“陛下所言极是,简体汉字的推广不仅能提高书写效率,也能让更多百姓受益,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因此,朕命令你尽快将这套汉字简体版本下发到全国各地,首先让大秦官员熟悉其读写。然后再逐步推广至百姓之中。”李宪继续说道,“推广过程中,要组织专门的培训班,邀请有识之士和学者负责教学,确保简体汉字能够迅速普及。”
吴翰顿时神采奕奕,回道:“臣遵旨。此事关乎国家文化的根基,臣定会全力以赴,安排好各地的推广工作。”
“且慢。”李宪又想起了什么,皱眉道,“在此之前,必须先确保简体汉字的标准化。毕竟不同地区的书写习惯可能会影响推广效果。”
“臣会立即召集各地书法名家,与他们共同讨论和制定汉字的标准,确保简体汉字的统一。”吴翰说道,眼中透着坚定的神情。
李宪满意地点头,心中越发坚信文化推广之路的明晰。他知道,汉字的简化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步骤,更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体现。
“再有,推广汉字的同时,还需考虑教育的普及,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百姓真正理解与掌握这套汉字。”李宪补充道,“可否在各地设立官学,引入这套简体汉字的教育课程?”
吴翰立即回应:“这个想法极佳,臣会在推广汉字的同时,策划相关的教育政策,让学堂教授简体汉字,让更多人受益。”
李宪微微一笑,心中一片欣慰:“吴尚书,朕期待你的佳音。大秦的未来,在于你们的努力!”
随着李宪下达命令,推广简体汉字的工作迅速展开,成为大秦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之一。各地官员纷纷响应,书法名家积极参与,教育的普及逐渐在大秦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李宪心中对未来充满期待,他知道,文化的力量将会为大秦带来更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只是开始。
李宪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统治与治理中。为了进一步推广简体汉字及其文化,李宪决定编写《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这三部经典书籍,并以简体汉字的形式加以传播。他相信,简洁易懂的内容可以帮助更多的百姓学习识字,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他召集了一批文人学者,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三部书籍的编写。在长安的文渊阁内,书声琅琅,文人们在灯下挥笔疾书,讨论交流,争先恐后地贡献自己的智慧。
“陛下,三字经乃是以简单的字句阐述人生道理,适合初学者入门。”一位年轻的学者兴奋地说道,“我们可以用简体汉字将其编写得更加易读。”
“是啊,简单明了的道理,能够更快让百姓明白,人人都能从中受益。”另一位文人附和道。
“此外,‘百家姓’可以让更多的百姓了解家族的由来,增强对祖辈的认同感。”李宪点头称赞。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终于在李宪的监督下相继完成,并以简体汉字的形式印刷发放。这一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秦国文人的极大关注与追捧。
在长安的街头巷尾,书店中纷纷排起了长队,文人们争相购买这三部新书,街头小贩们也纷纷开始售卖这些书籍。李宪特意在大朝会上,向群臣介绍这三部书籍的内容和意义。
“这三部书籍,既是教育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朕希望通过它们,让百姓能够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李宪郑重地说。
“陛下所言极是!”一位大臣高声回应,“这一举措必将使得我秦国的文风更加盛行,百姓的素养也会显着提高。”
随着《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的推广,李宪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文人们纷纷对他表示感激,认为李宪不仅是一个明智的皇帝,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先知。
“李皇帝真乃识时务之明主,能为国家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有文人感慨道,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若无李陛下,何以有我等的文化底蕴!”另一位文人激动地说道,字句中充满了对李宪的崇敬。
李宪看到这一切,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他知道,文化的推广不仅能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更能增强人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他坚信,只有当每个百姓都能明白文化的意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
随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普及,秦国的文风日益盛行,民众的文化素养也逐步提高。李宪的治国理念开始在百姓心中扎根,而这也为未来大秦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宪站在朝堂上,目光坚定。他知道,要彻底稳固大秦在巴蜀的统治,除了军事胜利外,更重要的是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大秦的关怀和温暖。
“朕下旨帝国工程部,务必尽快行动!”李宪的声音如雷贯耳,“派遣工匠携带建筑工具,立即前往巴蜀,为当地百姓建造新式房屋。房屋的设计要与长安和南郑的房屋相同,舒适且实用,确保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是,陛下!”众大臣齐声应诺,纷纷记录下李宪的旨意。
“此外,各地还需修建水泥路!”李宪继续说道,“水泥路不仅能方便百姓的出行,也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各地之间的联系。要让巴蜀的百姓看到大秦的实力和决心!”
李宪的这一决定迅速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协助落实这一伟大工程。几日后,帝国工程部的工匠和技术人员便在众人的努力下,快速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施工计划。
“陛下,关于新式房屋的设计,我们已选定长安的经典样式,结构坚固,材料环保,能够抵御自然灾害。”一位工匠长激动地报告。
“水泥路的建设则由我们经过实地考察后确定路线,确保连接主要的商贸区域与乡村,方便百姓出行。”另一位技术人员补充道。
李宪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务必尽快动工!要让巴蜀的百姓感受到大秦的温暖,让他们相信,选择归顺大秦是明智之举。”
随着工匠们的到来,巴蜀的变化如春风化雨般迅速。工匠们在当地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开始动工建造新式房屋。宽敞明亮的房屋渐渐在田野间拔地而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前来观望。
“你看,这房子真不错,跟长安的一样!”一位巴蜀农民感慨道,脸上洋溢着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