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黎觉得自己当初救人还真是个正确的决定,不然哪里找这么合拍的男人。
什么三观,什么性格,夫妻俩最重要的还是大事能有一致的目标,小事能全都听她的。
他不委屈,自己也心情舒畅,太般配了。
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在缓缓的向国内引进,国外的一些商品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走进华国的市场。
大家也从家里有谁与国外有关系是件丢脸、胆战心惊的事情,转变为想家里有国外的关系能够出国。
对国外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学校学英语的人多了起来,偶尔还能听到有人议论出国的事情。
当然更多的人是议论自己的事情,虽说包产到户的事还没有在全国政策上落实,但有带头的,现在有不少地方也搞。
大锅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城里也有了不小的变化,以前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的现象得到了缓和,市面上各种商品越来越多。
更是有胆子大,心眼多的人,不愿意就做点儿针头线脑的小买卖,走南闯北的做大件的生意。
万元户虽然还没被正式的定义,但已经开始有了。
转眼夏一一已经能够坐起来了,时不时就喜欢流口水,夏黎给她弄了好多个口水垫,时不时数一下她嘴里冒出几颗牙。
左婶现在一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排队和照顾夏一一,做饭也只用给一一做辅食,并不觉得累。
就是愁啊。
“家里孩子太多了,七个孩子,年纪大的已经结婚了,年纪小的还在读书,中间上不上的下不下的,都是不省心的。”
简单点说,本来七个孩子就累人, 以前有两个下乡去了还好点,现在家里除了老大有工作,老二嫁了人,老三、老四知青返城和老五都是成年了没对象没工作。
左婶男人一个月也就四十出头的工资,她赚得多点,但也补贴不出一个工作来。
“我能在你家干活还清净点,家里天天不是吵就是闹,搞得我脑瓜子都是嗡嗡的。”
这时候没电脑没手机,左婶家连台收音机都没有,一群年轻人在家挤着,闲得发慌又没有钱,想和睦相处还真是有点难。
夏黎也有些爱莫能助,她没办法给他们家弄工作。
就算有,前车之鉴也是有的,你帮了这个没帮那个,人家说不定不感激还埋怨你呢。
左婶也没想夏黎能帮什么忙,就是每次回去心里太堵了,想要说道两句舒口气。
姚兰更是爱莫能助,只能缓和的劝两句。
不痛不痒,也是没啥用。
家家都不容易,大家都是这样的,吐点儿苦水。
说到后面,就说起他们家送的鸡蛋和鸡了。
以前这些东西都是廖忠帮忙弄来的,现在这个月都是左婶弄来的。
这时候青大边上有大片的农村,她家老二就是嫁给旁边的乡下人,两家隔的不是很远,不过对方是乡下户口,让左婶有些不满意。
过年的时候她才知道女婿家那边现在管得松了,家里养了不少鸡,每天都能得不少的蛋,除了自己吃,还能有些拿出来卖。
买谁家的不是买,左婶就让女儿那边定期送一些鸡蛋来。
姚兰也知道,在黑市过一趟还有中间商赚差价,左婶女儿家的鸡蛋质量没差还能便宜点,她自然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