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躺得平,还是需要社会大发展。
谁都没想到,这一声声的夸奖,坚定了夏黎刷国运分的决心。
要是达到百万国运分就能获得女主待遇,说不定她也能有灵泉空间,延年益寿,在新时代退休养老多活很多年呢。
不过跟沈家亲戚们聊了一圈天,夏黎才知道这时候很多不常见的东西也是有的,只是没有票根本买不到。
钱,全国都长一样,但是各种各样的票那真的是五花八门。
什么粮票、肉票是日常的,自行车票、手表票也是抢手的,还有水泥、玻璃啥的也是要票的,还有月事带这样的票。
亏得她特殊日子上厕所都是去老房,没人看,不然……为了这东西还不知道要排多久的队。
哪怕是有票,这些东西也是不饱和供应的,想买有票、有钱还不行,还得有人去排队。
排队也有讲究,什么时候供销社或者百货商场有也得有人有内部消息才成。
想添置个啥,都得付出大量的精力。
这还是城里,偶尔能领到这些票,在乡下,大伙能有张布票都是欢天喜地的了,条件好点的也就是想兑张糖票给家里买点儿白糖。
这会儿夏黎觉得系统还是有那么点用,至少除了新鲜食材,都不用她去排长队。
粮食也是左婶去排队领的,不足的部分是家里添钱傅明晖给弄回来的。
不然,大好的青春不知道多少在排队的时候耗掉了。
夏黎听大伙说道着,虽然国家还没有正式允许私人做买卖,但有不少人在干了。
比如手艺好的弄个早餐店、卖点儿小吃啥的,贵一点不用票也能买卖。
还有些日用的肥皂、毛巾啥的,也有地方不用票就能买到。
再过几年,粮票啥的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了,但“票”全部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还得等十多年后了。
总之一句话,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好了。
不然大家也不会想要弄票买东西,要是早几年想的都是怎么样弄粮食吃饱肚子。
多说多错,夏黎也怕自己说多了又给自己挖坑,就是大家说话,自己配合,当一个合格的听众,偶尔提几句疑问也是谨慎小心。
来京市快一年,因为怀孕和生产原因,她除了学校,其实都没怎么在京市逛过,多探听点消息也是好的。
沈家大大小小各个年纪的孩子也不少,吵吵嚷嚷的是真的热闹。
任何时候,人多,孩子多就是热闹。
热闹也辛苦,不说别的,就说中午收拾这一顿饭,洗这么多碗都够累的。
吃饭还不能齐上桌,还得一批批的吃,不然没这么多碗,煮饭的锅子一次也煮不了这么多饭。
这操作,夏黎上辈子和这辈子都没经历过,也是新鲜。
沈家就一张桌子,请客的时候摆上个大圆盘桌面能坐十来个人,按照规矩自然是长辈们先吃。
不过夏黎第一次来沈家,还是得到了优待——先吃,搞得夏黎很不好意思,连连拒绝。
好不容易吃完饭,夏黎将孩子交给傅明晖,“一一睡着了,你看着就好,我出去透透气。”
陶爱华也知道家里人太多了,这会儿坐在吃饭更显得拥挤,道:“孩子我看着,明晖你陪夏黎出去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