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鸣沉默良久,才重新开口:“子敬,你觉得,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该怎么办?先打哪国?”
姜冕想了想,说:“卫国。”
徐凤鸣跟赵宁对视一眼,显然,姜冕的回答跟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赵宁伸手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徐凤鸣则看向姜冕:“为什么?”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姜冕顿了顿,似乎在思考接下来的话该怎么说,才能不让赵宁心里不舒服。
赵宁明白姜冕在顾忌什么:“但说无妨。”
“赵宁说得对,”徐凤鸣说:“子敬有话但说无妨,他不是听不得真话的人。”
徐凤鸣跟赵宁这么说,姜冕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赵兄海涵。”
“启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民心,”姜冕说:“启国自建国以来的名声就很不好。
几十年前的平川之战杀降一事,更是将声望降到了最低。
以后若是想在中原站稳脚跟,那么现在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得到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卫国跟启国有平川之战的血仇……
其实不单是卫国人,中原各国都对启国……说实话,百姓们对启国可以说是闻风丧胆。”
姜冕说的没错,启国上边几位国君确实把启国的名声搞臭了。
特别是三十多年前的平川之战,公孙止杀降这一行为,启国的声望可以说是臭名昭着。
别说玉璧关外那四国的国君和公卿大夫们对启国是如何瞧不上眼,百姓更是闻风丧胆、谈之色变,就连徐凤鸣都看不惯启国的所做作为。
赵家以武立国,被中原人称之为蛮夷之邦,多年来干的事也确实不怎么光彩。
倘若赵宁不是启国人的话,徐凤鸣觉得自己宁愿选宋国都不会选启国。
皆因他们的名声实在是声名狼藉,在整个神州可以说是臭名远扬了。
现在启国想笼络人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卫国下手。
若是这次能打下卫国,让卫国心甘情愿臣服,那么就做好了榜样,以后会顺利很多。
姜冕:“再者,卫国跟启国接壤,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也应该先打启国。”
郑琰听得直点头:“说得对,万一我们出去打仗,卫王那老东西带着人来端咱们老巢怎么办?”
姜冕面上不动声色,手上轻轻捏了捏郑琰的手以示回应。
郑琰乐开了花,脸都快笑烂了。
姜冕:“当初卫国跟燕国,究竟是怎么绕进咱们边境这事还未曾下定论。
若是真的从卫国边境借道西域过来的话,就危险了。
最好的办法是打卫国,杜绝这种可能性。
毕竟谁也不想在外面打仗的时候,再一次面临王都被围城的风险。”
姜冕说着,眉头若有若无拧了起来:“可问题是……”
“可问题是该怎么打。”赵宁说。
徐凤鸣接着说:“打下来又该怎么管理,这一仗至关重要,又牵扯到平川之战的旧事,必须尽量将伤亡减到最小。”
姜冕点头:“因为平川之战的缘故,卫国人或许会殊死反抗,若是真到了那一步,就得不偿失了。”
“不是或许,”赵宁说:“是肯定。”
这是必然的,几十年前平川之战,卫国人投降,结果公孙止转头就把降兵全杀了。
再来一次,还是同样的国家,卫国肯定会殊死反抗。
因为他们已经吃过一次亏了,知道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那谁还会投降?
可若是他们死不投降,到时启国大军一碾过去,人都死得差不多了,那就本末倒置了。
不但笼络不了人心,恐怕会再一次激起联军抗启。
但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又必须先打卫国。
燕国地处西川,西川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作为屏障,根本不好打。
楚国和宋国相邻,又依长江天险,而且还是离启国最远的。
显然,在现在这种时候打楚国和宋国也是不明智的。
谁敢保证燕国和卫国会不会再一次趁火打劫,出兵围攻大安城来端他们的老巢?
还有就是到时一出兵,该怎么杜绝燕国出兵救援这种情况的发生?
“可以跟燕国结盟。”姜冕说:“这世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
四国看似关系好,各国之间往上数几代都有点娘舅关系,可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上的时候,什么关系都得靠边站。”
这倒是真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只要有利可图,不怕燕国不同意。
徐凤鸣笑了起来:“或许可以先写封信去西川,探探燕平的口风。”
姜冕:“只要利益给到位了,他会同意的。”
赵宁:“让林正阳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