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是我和夏瑜谈话时,随意说的东西,看就看了,有什么怪罪的?”徐真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
来到这个年代,他虽然听说过不少有名的人物,但是如今却是他首次和是个时代的着名人物相接触。
这让他在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兴奋感。
好像他不只是在和着名人物接触,而是触碰到了这个时代的脉搏。
能在清末的乱世,走到时代巅峰的人物,没有一个庸人。
和如此人物交流思想,彼此砥砺,定然获益匪浅。
而且,徐真的心中还有一些自己隐秘的小心思。
若是能影响到黄轸先生,又通过黄轸先生的关系,影响这个时代更多的优秀革命者,那他也许能通过这个方式,影响到中国革命历程。
他不求自己能在几句话之间就取信于人,让别人按照他的思想,按照他的方式去进行革命。
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个人的想法,他不一定能说服他人。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革命方法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群体的诉求,是不同的路线的冲突。
对于这一点,夏瑜和王达安他们或许还没有认识到,但是徐真一直都有着清醒的认知。
正因如此,所以他对于将来或许要和某些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产生冲突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尽管如此,他还是想尽力去做一做。
只要能对革命进程施加那么一丁点微不足道的影响,那他就不白忙活一场。
拿出信纸,徐真将其展开,看到的第一句是“徐先生大着,浩如河汉……”
徐真不由自主地站起身,一边踱步,一边阅读信纸。
这信纸不厚,只有两页,但是无论是字迹,还是意思都非常连贯,没有一点停顿,写信时应该是一气呵成,一次性写就。
上面除了描述了黄轸先生阅读徐真关于英吉利革命史的着作的感受之外,还向徐真抱怨,他的着作只有一半,没有全本,看完之后让人食不甘味,切盼他将全本着作一起寄去香港。
在这里,黄轸先生幽默地说自从他看过徐先生的着作之后,沉迷于其中,至信件写好,尚未吃饭。
他人说废寝忘食或是夸张,但他对徐先生的着作的研究定然是废寝忘食……
看到这儿,本来只存在历史书上的黄轸先生在徐真的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在信的最后,黄轸先生留下了几个问题。
这些问题占的篇幅不大,但是徐真能够从问题中感受到黄轸先生的严肃与认真。
看完信件,徐真心中有许多话想说,便顾不得与何怀德细谈。
道了一声歉,让王达安给何怀德安排住处,自己则匆匆回到房间,准备好纸笔,给黄轸先生回起了信。
不需要过多思考,信件的开头是问好。
徐真的文言基础不佳,写不出来文绉绉的东西,他就直接用白话写,以免犯低级错误,惹人笑话。
徐真看过公文,也看过不少私人信件。
这时除了公文与正式的信件会用词复杂一点之外,信件几乎都是用白话写就,非常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