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把上悬着油纸包,傅明彦骑车去县三中。
县里一共三所高中,一中二中都在县城里,只有县三中是在凤民镇里。
县三中为什么会在镇里,还和一段在解放前夕的往事有关。
祖上是地主的老人供养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用了家里的全部钱财去留学,把老人留在了国内。
老人生病的时候,受到了一个从宫中流落出来的太监照顾。
那太监是最后一批阉割后进了宫的,因为清政府的灭亡,他在宫里没待两年就出了宫。
一个阉人,家里头不要,他也没有一技之长就只能够流浪。
他去过繁华的都市,在大屠杀前夕正好离开了南市,那之后就不敢去大城市了。
太监流浪乞讨到这个镇里,和这个虽然有三个儿子却无赡养之人的老人意外认识了,相互照应。
老太监最后得了老人的指点去挖坟,得到了一大笔的钱财。
老太监没有根没有后人,他在宫里被打得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因为他不识字惹出来的祸事。
他想念书识字,他本来就是没有根的人,生不出来孩子,他希望后世的娃娃们念书都可以想到他。
所以老太监得到了这笔钱,在镇上模仿县里的一中二中建立了建筑群,当时镇上的人还眼红呢,以为是老太监自家用的,修的那么气派。
谁知道修好了以后,老太监把建筑群送给了政府。
最后建筑群成了县三中,甚至还给老太监塑造了雕像,在过去的十年里,为了保存雕像,这个雕像被撬动搬到了仓库角落里。
县三中因为地理位置,师资力量不如那两所高中强,教学成绩也比不上一中和二中。
但是动荡年代里,能读高中就已经不错了,县三中距离村子又近,傅家三姐弟都是在这里读书的。
·
傅明彦骑着自行车到了县三中。
他给门卫递了一根烟,骑车到了里面。
很快傅明彦找到了高二一班的班主任,请对方到走廊处谈话。
这位班主任年轻,没经历过被送礼的事情,也没给人弄过提前毕业的事情,涨得脸通红。
女老师的声音很小,“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情,真的办不了。”
傅明彦的态度很好,“您给问问年级主任,或者是其他交好的老教师。”
傅明彦笑着补充说,“我当时念书的时候,就知道班上有同学提到过,没读书也在三中拿到了毕业证,因为要的钱不少,所以办的人不多,老师,东西您拿着,要是能办,我再给两块钱。”
傅明彦说话温和,模样又英俊,对着年轻女教师一味笑着,女班主任看的脸红地回办公室帮忙去问了。
年轻老师和老教师们交谈,很快就知道了这年头管得不严,只要是校方愿意拿钱办事,去教育局那边盖个章备案就好。
老教师这样说道:“这事副校长就可以办,是明码标价的,五十元可以提前办理毕业证。”
“好,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