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蛟龙-20对标的m-55,其内部弹仓能够容纳多达8枚的飞弹。
而蛟龙-20,仅能携带5枚。
就战斗续航而言,蛟龙-20还是不如m-55的。
不过影响也不是很大,因为作为隐身战斗机,自然不可能像其他战机一样,面临缠斗或者狗斗的情况。
隐身战机,更像是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刺客,寻找着一击必杀的机会。
一旦出手,那么就不可能让对方有还手的机会!
要是飞弹用完了,都没能够把对方拿下,那么剩下能够做的唯一一件事,那就是赶紧跑!
并且隐身战斗机的作战方式,也和传统战机的作战方式有了显着的区别。
传统战斗机,不管是几代战机,其作战模式,都是先搜索敌人,然后寻找机会远距离解决对手。
如果不能够远距离解决,那么就和对方来一场近身决斗。
只要不是大规模的混战,传统战斗机作战,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模式。
而隐身战斗机则完全不同。
为了完全隐蔽自己的踪迹,隐身战机在决定攻击之前,一般都是全程保持雷达静默的!
因为一旦雷达开机搜索敌人,那么势必就会被对方察觉,从而有针对性的查找雷达源。
只要时间足够,是很有可能通过雷达源,发现隐身战机的位置的。
雷达静默,确实能够让对方无法发现自己,但是同样的,自己这边也没办法发现对方,没办法根据对方的实时位置,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就要涉及到配合的问题了。
和其他战机不同,一般隐身战机执行任务,都是需要其他作战单位配合的,很少单独行动。
常见的方式有,一名一暗,由明处的战机雷达搜集目标信息,然后共享给暗处的隐身战机。
或者是配合探测范围极广的预警机,由预警机提供数据支持。
又或者在地面雷达的指挥下,快速的在敌方附近部署。
不管是什么作战方式,都是由其他作战单位提供目标信息,隐身战机自身是很少主动搜寻敌人的。
也正是出于隐蔽方面的考虑,蛟龙-20的攻击程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李治之前驾驶蛟龙-10的时候,如果发现了敌机想要攻击敌机,一般都是先调整好自己的角度,然后通过火控照射的方式进行锁定引导,最后才是发射飞弹攻击对方。
但是蛟龙-20则完全不同。
由于战机自身保持这雷达静默,所以所有的环境信息,都需要友方提供。
在攻击敌机的时候,先是友方单位提供目标的距离、方位等数据,飞行员根据这些数据调整自己的方向和与对方的距离。
然后第二部却不是打开雷达锁定对方。
因为一旦开始锁定,势必会被对方侦测到,而打开了雷达的隐身战机,其隐身性能也会大幅度削减。
第二步并不是锁定对方,而是跳过锁定的这一步,直接发射飞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