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荀彧的认可,旁边一直微笑着的沈万三也点了点头。
面对沈万三的微笑,荀彧显得颇为困惑。
要开办学校,就需要准备充足的书籍,这个问题有疑问吗?显然是没有的!
那么沈万三笑什么呢?
“主公?”沈万三带着疑惑开口询问。
“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张易吩咐道。
沈万三急忙快步进入内堂,片刻之后回到原处,跟在他身后的是一队军人,每个人扛着一口箱子。
一箱箱书籍逐渐展示出来,书墨的香味飘散开来,大家不自觉地聚集上前。
看到箱子内整齐排列的书籍,所有人都惊讶不已。这种纸张制成的书?
荀彧首先回过神来,抢先拿起了一本。
手指轻抚,细细体会了一番,这种纸比蔡侯造的纸不知强了多少!“这些字,怎么会一模一样?”荀攸惊叹道。
荀彧闻言看向旁边,见荀攸已手持一本书站在那里。
两本都是《论语》,但书中每个字竟然完全相同!要是手抄的话,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
“哈哈,文若公达,你们聪明绝顶,难道猜不出这是怎么回事吗?”沈万三笑得格外欢快。
“给我一点提示,玉玺!印章!”
荀彧和荀攸仿佛遭到雷击一般,“把字倒着刻在印章上,然后用墨拓印?”两人不约而同期待地回答。
沈万点点头,从一旁的箱子里取出一块木板,接着又拿起一张纸。
涂抹好墨水后平铺上去,掀开时上面赫然印出了《论语》的文字。
“你们眼前的书籍,从制作到搬到这里来,还不到一刻香的时间!”张易笑着解释。
所有人集体目瞪口呆。
他们终于明白张易创办学校的底气来源于何处了。人手一本纸书,这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大的工程量?
荀彧与荀攸相视一笑,几乎能够预见未来无数底层学子纷至沓来的情形。
目睹周围人群讨论着新型纸张与雕版印刷技术,张易淡然微笑,心中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眼前的某些想法。
他有意改良现在的官僚系统,效仿后世的三省六部或内阁六部来治理南阳。
但在深思熟虑后,他最终决定放弃这个想法。他只是一个太守,不必事事过于显眼。如果真的想要改革,等到占领荆州后再做打算也好。
届时掌握一方土地,张易才有足够的力量实行大规模变革。
“未来三个月里,诸位要大力推动南阳的民生发展,对于三十万年轻壮丁的安排,务必谨慎。谁办得不到位,就要让位给更有能力的人。”
“还有,阵亡及受伤战士的抚恤金,若有胆敢染指之人,必将抄其全家!”张易严肃地说,目光扫过满堂文武百官。
“下属领命!”众人齐拱手回应,张易说完便命众人退下,临别时叮嘱他们商定学校开设的详规。
虽然自己是主公不虚,但不能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否则要群臣何用?
他也有自己的计划要去执行。
随后,刘伯温和张易进入内堂继续商谈此次贸易所得。
同时李严也带着任务离开了,由于时间紧张,他只是与荀彧匆匆一言,便离开宛城。
至于剩下的人员,则全被荀彧留下,坚持要大家一起讨论出章程后才能离去。
“主公,袁术赠予的一百万石粮食正运送至南阳,军备也分批供应给了各部。”
刘伯温简明扼要地汇报。张易点点头。
实际上,召刘伯温前来并非仅为此事。关于蔡琰同意嫁与他,并定于五个月后完婚一事,虽然还有时间,但必要的准备工作仍需立即着手。对此一窍不通的张易,便交由刘伯温负责,后者闻此事满眼皆是欣慰与兴奋之色。
主公成婚,尽快育有子嗣,对于稳固势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今战乱时期。若张易不测,南阳上下文武官员何以继?早日成婚,生育后代,显然有利于南阳的安全稳定。
“主公放心,属下定会将一切打点妥当,不至折损主公脸面。”刘伯温自信满满地说。
接着,张易提到了改进过的造纸技术:“我已经派出五百名锦衣卫负责守卫工匠监。此技术虽终将传播出去,但在眼下须严格保密,吸引四方贤才正赖于此!”
刘伯温深表赞同,立时回应道:“主公说得极是。”
谈到沈先生麾下的商队遍布全国十三州,即将带上最新酿制的美酒四处推销,刘伯温建议:“可让商队同时携带一些书卷,借此机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样必能吸引不少平民百姓的关注!”
“届时,一定会有出身贫困或豪门中有抱负的士子们来到南阳学习!”张易轻轻说道,随后便埋头继续审阅案牍文件。刘伯温则俯身退出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