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舍身崖上一天到晚强风不断,很少有风停的时候,普通的工匠们在上面行走都很困难,更别说施工了。
因此给修建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为此,莫玉铭设计了一个可以移动的施工木房。
整座房子用坚硬的圆木拼接而成,木房只有三面,用来施工的那一面空出来,并且上面没有屋顶,以便施工方便。
地面设有滚轴,便于移动。木房有一部分伸出崖外,并在迎风面设计成三角形,以减少风的阻力。
这样工匠们便可以自由地在木房中施工了。
舍身崖过去数十丈就是完全另一番景象,这里终年没有一丝风,一年四季不管舍身崖上的风刮得有多厉害,也刮不到这里来。
按设计这里是进入无双城的西城门。出于防御的需要,这里自然是最先修建。
修建城墙的最佳材料便是舍身崖上的崖石,这黝黑的黑石质地十分坚硬,硬度是普通石头的好几倍。
正因为其太过坚硬,所以开采起来难度极大。
但这难不倒莫玉铭,十来个天阶老头轮番上阵,充当开山劈石的石匠。
虽说速度不是很快,但也能基本满足工匠修建城墙的需求。
施工建设进展得倒是很顺利,只是到了第三天,同样不甘城池被占的炎国也派出了一支万人的军队前来镇压。
只是前头部队才刚刚出现在回龙道口,便被早就等候在那里的抛石机砸得晕头转向。
慌乱中,被乱石砸晕的、被相互推挤挤下悬崖的士兵,如洒落的豆子一般络绎不绝。
早在绝命坡的战斗一结束,莫玉铭便派士兵把那两架抛石机搬运到这边来了,还在此期间命令工匠再造了四架。
一共六架抛石机一字排开,静候敌军的到来。在六台抛石机一番乱轰之下,炎国的前头部队一下子便损失了上百人。
失利后,炎国的将领立刻改变行动计划,改派行动迅速的轻骑兵,想以快取胜直取舍身崖。
虽然以快打慢的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功地躲过了抛石机的威胁,只有少量骑兵被抛射而来的石块击中。
因为抛石机的最大缺点就是速度和准确性,在机动性极强的轻骑兵面前,基本没起多大作用。
但快速的轻骑兵在绕过大半圈后,却不得不无奈地停了下来,因为在他们前面的道路上密集地撒满了马刺。
如果要继续前进,他们就得必须先处理掉这些障碍,否则将会有大半战马会受损。
但他们这些是只顾冲锋陷阵的勇士,如果下马来清障的话便会失去其应有的作战能力,大部分的骑士干脆原路返回求助后面的步兵。
轻骑兵突击无功半途而返,带队的主将十分恼火,即刻命令步兵排成一排,并且每个单兵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快速往前冲。
这样在通过封锁路段的士兵数量减少,抛石机杀伤力自然就减弱了不少。
有了挪移空间的士兵,能够机动地躲避石块的袭击。
但这对整个队伍挺进的速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兵力分散,前行落单的士兵无疑就成了箭靶。
莫玉铭这边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姜宇恒亲带一百名射手,走出防御工事,绕到弯道处摆开架势守株待兔,等候敌军的到来。
留着花白胡须的炎国老将军伫立在回龙道的入口处,望着进不得、退不能的军队,面色阴沉得吓人。
这位南征北战多年的老将军历经无数大小战役,虽也曾陷入诸多不利之境,却都能从容应对。
然而此次带兵征战却让他极为窝火,在这令人绝望的地势面前,所有战法策略皆无从施展。
尚未开战,甚至还未与敌方碰面,便已损失数百人。极大的打击了士气。
他也想下令机弩队反攻,但这回龙道才一长多宽,架设起机弩,就没有队伍活动的余地了。
而仅用弓箭反击,基本没什么用处,别人是从上往下射,而你从下往上射,根本没法形成对抗。更甚者是那不断抛掷过来的石块,让士兵根本无法正常进行有效反击。
从未遭受如此打击的他恼羞成怒,下令军中所有地阶三级以上的军官排成一排,立于道路外侧,运用玄功抵御从天而降的石块。
其余士兵则重甲兵在前,骑射兵断后,全速前进。
抵达弯道后,重甲兵清理道路,随后轻骑兵冲锋,骑射兵护卫,步兵紧紧跟随,全军强攻。
姜宇恒率领的一百射手在射杀数百先行兵后,再也无法阻挡皮糙肉厚、箭射不死的重甲兵前进,只得退回防御工事中,指挥机弩兵摆开阵势攻击。
一支支强劲的弩箭无情地收割着敌方士兵的生命,即便身穿全副武装战甲的重甲兵,也难以抵挡机弩的射击。
然而不畏生死的炎兵,在一排排重甲兵倒地后,后面的队伍迅速涌上。
虽然对方损失惨重,但依旧步步逼近,路障也在迅速被清除。
在敌方重甲兵将地上的马刺基本清除时,一千多人的重甲兵已所剩无几,无数的尸体几乎堆满了长达数里的大弯道。
莫玉铭这边,在军队即将陷入正面冲突之际,姜宇恒当机立断,立刻带领机弩兵退回防线内,避免与敌军硬碰硬。
就在敌军的前头部队冲到临时防御塔前发动攻击之际,原本朝着峡谷对面抛射石块的抛石机突然调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