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彼时的清政府并没有几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武将,吕贤基和李鸿章也并不例外,特别是彼时的李鸿章还是一位秀才出身的文官。
在到达安庆之后,李鸿章被分配到镇守安庆的运漕、东关,而对于彼时的太平军而言,运漕是必经之地,也正因如此,李鸿章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
但好在李鸿章并非短命之人,在太平军占领运漕的时候,李鸿章收到了自己父亲在营帐中猝死的消息。
在回京看望父亲的同时,太平军将进攻镇守在运漕的军队,而李鸿章则因为自己回京奔丧,逃过一命。
太平军在侵占安徽之后,便将李鸿章的家一把火烧了,他的母亲也被李鸿章的哥哥接到了京城,而李鸿章在将自己的父亲送走之后,再次前往了曾国藩门下。
多年以来,李鸿章在曾国藩看来就绝非常人,最终在曾国藩的推荐下,李鸿章任职于湘军的将领。
但多年以来在安徽的懒散军纪使得他已经没有了曾经的自律,取而代之的是懒散和惰性。
彼时的曾国藩作为湘军的领军人物,一直严查湘军的军规军纪,并规定将领要和将士们一起吃饭训练。
彼时的李鸿章并没有这种毅力,每天都借病推托晨练,但曾国藩并没有纵容他,而在一番手段之后,使得李鸿章不敢再懒散。
1861年,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最终占领了安庆,将镇守在安徽的太平军扫除殆尽。
但彼时的上海被太平军孤立,需要一位拥有统帅能力的人物去上海招兵买马组建军队。
千帆历尽,终成名将:
就在此时,准备多年的李鸿章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主动向曾国藩请缨,表示自己愿意临危受命,带兵镇守上海。
毫无疑问,彼时的上海危在旦夕,大多数的将领都不敢去,李鸿章的主动请缨再次让曾国藩感到欣慰,最终向上级举荐李鸿章去上海统领军队。
准备许久的李鸿章也没有辜负这次机会,开始组建自己的淮军,并凭借着上级的资助和自己在当地的关系,很快便拉起了一支队伍,开始了自己的统帅之路。
最终在一番准备之后,淮军最终宣布组建成功,在得到上海乡绅的资助之后,淮军通过7艘英国商船开始前往上海。
作为彼时我国最大的外贸省份,上海这个城市可谓是鱼龙混杂,各个国家的势力都在上海有着自己的商船和军队,想要镇守住上海可谓是难上加难。
但李鸿章也远非曾经可比,在曾国藩的教导下,李鸿章的带兵能力同样突飞猛进。
他明白想要做好一名统帅,就一定要上下一心,和士兵们走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军队真正地发挥出战斗力。
尽管彼时的李鸿章每天都在练兵,但周边的上海富商们对其并不信任。
他们大都依靠外国雇佣的军队去抵抗太平军,根本不相信李鸿章带领的淮军能够和太平军抗衡。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和太平军的几次战斗中,李鸿章没有找任何的外援,而是凭借着自己6000人的淮军和太平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多次对拼中,李鸿章每场战斗都是身先士卒,亲自站在战场指挥,屡次击退太平军的进攻。
几场战争的胜利,也让上海当地的富商们认识到了李鸿章的不凡之处。
原本等着看笑话的外国军队也对李鸿章刮目相看,开始重视这名最近声名鹊起的中国将领。
取得几次胜利之后的李鸿章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开始购置英国战舰上的洋枪。
将这些装备配置到自己的军舰上,并花费重金聘请外国的海军教练去训练自己的士兵,学习他们海上的战斗方式。
随着淮军的名声水涨船高,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淮军的队伍,李鸿章的士兵也从原本的6000增加到了将近7万,战斗力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随着淮军的势力逐渐地壮大,李鸿章的职位也在一路高升最终从曾经的翰林院编修变成了直隶总督,官居高位。
随着淮军为朝廷立下的战功越来越多,李鸿章在朝廷上的地位也是突飞猛涨,哪怕是在外国军队那里,李鸿章也同样拥有着不小的名气。
不仅如此,在对国外的文化有了大概的认识之后,李鸿章开始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开始引进西方国家的文化,包括铁路和西医。
也正是如此,我国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和第一家西医院都是在他的努力下才得以出现。
尽管李鸿章所带领的淮军空前地强大,但却依旧挽救不了清政府,彼时的我国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积弱已久。
在“甲午战争”中,面对外国海军的精良武器,最终淮军惨败,为了保全自身,清政府最终答应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签订条约时,来自日本的海军指明要求由李鸿章为清政府代表和他们签订条约。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集万千荣耀于一身,也曾背负国家的耻辱去签订条约。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是具有大才之人,而且一些施加到李鸿章身上的罪责其实是不公平的,弱国无外交,他也同样没有办法。
清朝末年,东三省因为日俄等列强的殖民威胁,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
而其军政分离,民辖于兵的自我封闭体系,使得这种危机愈发严重,于是清政府开始着手改变行政体制,设立与内地相同的行省制度,由此来加强清朝政府对于东三省的管制。
于是在1907年4月,清政府正式裁撤盛京将军,改由东三省总督接任,统管三省将军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东三省还增设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
但与内地行省督抚平级不同的是,东三省总督在当地具有最高掌控权,三省巡抚也有受其节制。
换句话讲,东三省督抚是从属关系,巡抚是总督的属官,这一点也算是东三省总督的一大特点。
截止清朝灭亡,东三省一共出过三任总督,分别是徐世昌、锡良以及赵尔巽。
这三人都是大有来头,其中首任总督徐世昌,乃是民国元老,当过大总统。
而锡良则是晚清名臣,三朝元老。
至于末代总督赵尔巽,也是清末民初的名人。
他在担任东三省总督之前,当过湖南巡抚和四川总督,是一名老资格的封疆大吏。
赵尔巽是一个典型的清朝拥护者,其在担任东三省总督时,对于当地的同盟会,实行严厉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