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冰块在应天府的受欢迎程度要高,毕竟应天府的人口结构没有汴梁那么复杂。
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居多,加上近些年作为陪都,手里还是有些存款的。
这么一来,张启在应天府有待了差不多二十天,这时候早已到了六月底,天气已经惹得吃不消了。
终于是到了要出发的日子,晏殊、范仲淹、书院的先生和学子,还有很多当地的百姓,都自发的前往码头送别张启。
在大家依依不舍的眼神中,张启一路南下,又经过半个多月的漂泊,终于是在洪州码头停了下来。
船刚刚靠岸,张启顾不得收拾行李,一溜烟的从船舱里面飞奔下来,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把胃里的东西给吐干净了。
跟随张启前往洪州的几个伙计,却像个没事人一样,他们拎着一大堆行李,慢慢吞吞的走下了大船。
看着在一旁狂吐的张启,这些人纷纷投去了同情的眼光。
张启原以为自己能适应这古代的旅行方式,结果还是败下了阵来。
他吐到没东西可吐的时候,这才缓缓的直起身子,招呼大家步行前进。
伙计们手上的行李有些多了,提议张启租几辆马车。
张启白了他们一眼,恨恨的说道:
“你们几个小王八蛋,一点也体会不到老子的痛苦,我都吐成那样了,你们还想着坐马车!”
几个伙计互相看了一眼,也没在意,笑嘻嘻的跟在了张启的身后。
一路走来,张启也是不停感叹洪州城之大,虽不及汴梁与开封,可也算作是一方大城。
张启这一路上看到的城门就不下八个,城内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张大掌柜,您还真别说,那书中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果真是有道理的。”
其中一个伙计感慨的说道,引起了其他伙计们的共鸣。
这些人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经过这段时间与张启不停的游历,还是长了不少见识的。
“确实如此。”张启也是深有体会,他后悔没有把沈大力带出来,那可是一个非常机灵的小伙子。
但大本营还需要沈大力这样的人帮他稳固后方,以后倒是可以考虑定期派一些忠心的人出来历练一番。
找到客栈住下以后,按照惯例,张启自然是要亲自游历一番。
因为身带巨款,张启留下了两个伙计,带着另外两个伙计走出了门。
此番虽已是盛夏,街面上行人却依旧不少,但脚步匆忙。
张启发现洪州的百姓们都非常的有礼貌,熟人见面要行礼,不熟的人互相见面了,也要行礼。
问个路、买个东西或者是不小心撞到了、踩到了,也没有人特别生气,都是文质彬彬的。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整个洪州小酒肆数量多到吓人,三五步便有一个小酒肆。
张启随即进入过一些酒肆查看,发现这边小酒肆盛行,与当地的文化兴盛是分不开的。
酒肆内文人墨客占了一大半,这些人或高谈阔论、或低声浅唱,有写词作诗的,也有谈论时政的。
“张大掌柜,别看这些都是小酒肆,按照他们这种喝法,量还真是不小。若是能在此处再建立一个酒坊,日后我们飞天美酒何愁没有销路?”